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后解序 北宋 · 吕大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六、《皇朝文鉴》卷九一、《经义考》卷一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八三
中庸》之书,学者所以进德之要,本末备矣
既以浅陋之学为诸君道之,抑又有所以诸君者。
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宪者仪刑其德而已无所事于问也。
其次有问有答,问答之间,然犹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
其次有讲有听,讲者不待问也,听者不至问也。
至于有讲有听,则师益勤而道益轻,学者之功益不进矣。
其次讲而未必听。
有讲而未必听,则无讲可也
朝廷建学设官职事不得已者,此不肖今日诸君强言之也。
诸君有听乎?
无听乎?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者必存乎德行,而无意功名
为人者必存乎功名,而未及德行
后世学者,有未及为人,而济其私欲者多矣。
今学圣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则语之而不入,道之而不行如是则教者亦何望哉?
圣人立教以示后世未尝使学者如是也。
朝廷建官设科以取天下之士,亦未尝使学者如是也。
学者亦何心舍此而趋彼哉?
圣人之学,不使人过,不使不及
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以为之本,使学者择善而固执之,其学固有序矣。
学者盖亦用心于此乎,则义礼必明,德行必修师友必称,乡党必誉。
而上古,可以不负圣人传付
达于当今可以不负朝廷教养
世之有道君子乐得而亲之,王公大人乐闻而取之。
与夫自轻其身,涉猎无本徼幸一旦之利者,果何如哉?
诸君有意今日之讲,犹有望焉;
无意则不今日自为譊譊无益不几乎侮圣言者乎?
诸君其亦念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