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选举六事奏 其二 学制 北宋 · 吕大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五
凡学之制,皆立大学、小学。小学课读诵训诂,习少仪。十年以上至于十九,皆入小学。二十以上,择业成者,旬一试之。十试中格者,始得入大学,方许应举(未中格者,且居小学,未得应举。)。大学分四科,一曰德行,二曰学术,三曰文辞,四曰政事。德行之科,居县者,县之令佐与学官,令众推择,察得其实,以其名荐于州(其学行略道其故。)。州之长吏与学官,再加审察,得其实,以礼聘之,县令津遣赴州学。州命学官馆之,数与议论,以察其学识。旬月而归,以簿籍其姓名,俟科场。州长吏及学官又参求可以应诏者,贡于朝(如居州学者,惟学官荐之,州长吏察之。)。学术之科,以多闻博识,明义理,辨节文,考典故为业,一曰明经(经无多少,自一经至于六经。经为《易》、《诗》、《书》、《春秋》、《礼》、《乐》。如《礼》兼明三《礼》,如乐虽无经,亦参取六经所言而求之。凡明经必兼治《孝经》、《论语》、《孟子》。),二曰习史(究量历代治体安危成败及典故沿革。)。文辞之科,皆习杂文为业,如制诰、章奏、文檄、书问、碑铭、诗赋之类,如唐制。政事皆务究知利害本末及措置之法,如吏文条陈利害,如法令修立条约,不必文辞,惟取措置议论优长为善。已上惟德行一科,皆从推择礼聘外,自学术、文辞、政事三科,并依科场法,许人应举。亦自逐县官以格升之州学,州学学官又选其能者籍之。每有科场,学官以其名闻于州,州申转运司,转运司选官考试,如旧法。额定中选人数贡于尚书礼部,其课试高下之法,以所习之高下多少为等。凡学术文辞之科,皆兼习史及文辞为上,所兼习或史或文辞者次之,止习三经者又次之,止习二经者又次之,止习一经或习史者又次之,习文辞者次之,习政事者为下。明经者一经为一场,试义三道。习史者试策三道,文辞者试杂文二场,每场问目五道(如兼习文辞政事,止各试一场。)。已上德行科比制举,学术文辞科比进士,政事科比诸科。
古者四十始仕,今则成童以上皆得应举。故人之子弟不务积学蓄德,自稍有知,已奔驰仕进之门。又为学之序未尝分别大小,往往躐等以进,群应有司。其艺稍中有司之格者,十无二三。使人才不成,实原于此。故今立学制,分大小学之法,自十九以下皆居小学,二十以上其艺可升大学者,方升之大学,始得应举。则童子必能安业,所习有序,不致有违越之心,庶几成材,可得而取。又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未尝一科取之。自汉唐之盛,虽未能方古,亦数路设科,以收人才。今专以进士一科取之,其所试者止于经义、策论而已。及其中选,则百官之事皆得而任之。就其素学而论,盖欲明义理而习文辞也。当官决事,则所知义理,莫知所以施为。一有辞命,则所习之文不足以应用。谓之贤欤,而不知其德之可任;谓之能欤,而不知其才之可使。盖所养非所求,所求非所用。养才取人之失,无甚于此。议更改科举,复用诗赋,此特少济有司考校之末,无益朝廷育才用人之实。若明立四科,以笼人才,则庶几有得。又古之仕者,莫非上之人取之,非下有求而后予也。故上有下贤之美,士无失己之耻。今一切使之投牒自进,无以异于市井臣仆,非所以养士之廉。其本已丧,则为士者轻;为士者轻,则虽有美才令德,不足任也。今欲悉命学官采择,然后州长吏召而试之,少厉士风,不为无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