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饶元礼史书 北宋 · 吕南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八、《灌园集》卷一五
借示《十国志》,已略读终篇,此苟作之书也,得在元礼藏中,何其优幸
试为左右说其不足收之略。
盖史之作,以才过人为主,其法必合于春秋然后当。
司马迁为史,不甚合《春秋》,然而号称最良者,其才高也。
班固之才不及,而措置谨密过之,故亦配流传
范晔以下,卑乎陋矣。
陈寿以史为志论者,或谓之善,以余观之,犹为未尽
何者
三国皆汉盗,而曹操先篡,无以人心是以袁、刘诸人睢盱竞起,其事与战国无异
不当以秦为宜传周也,况曹氏威强,比秦不侔远甚。
然则寿以史为志者,犹言三国不足以优劣,姑并记其事云尔
虽然寿何知《春秋》之法哉?
春秋》虽据鲁为内,而尊王之外未尝谓诸国为盗贼,亦书某师某人而已
寿以魏为纪,吴蜀则不为纪,而其次第则以建号之先后列之
不类据鲁为内之体,然犹无害
至叙魏事,则往往,又书吴贼蜀寇,此无谓也。
若以曹氏为宜传汉,则是王莽亦无罪乎?
春秋》之意,寿不足以知之,且其才又弱,则其为书不尽善也固宜
李延寿为《北史》,各自标建,无姓名贼寇之误,其叙事才致亦优于寿,此粗可也
魏徵刘煦之徒,皆寿之罪人
日者唐书遭会欧阳诸公商略法度,其措置文采,遂与争路可见吾宋文学之盛,高映累古矣。
前年初读薛居正五代史》,病其有刘煦之谬,思见欧阳公所修书无由得,不知永叔如何五代之乱也?
大概十国之事,皆如孙权刘备,而五代曹操司马懿耳。
汉末天下为三,故吴蜀之势视魏为弱,魏力胜吴蜀也。
唐末以天下为十,则五代力弱于魏,而十国之弱又可知
故力足则与汴洛相持淮南两川是也
不足伪辞聘贡,广南闽越是也
力最不足,则苟占地利,借臣幸活,荆潭是也
以为使孔子记此书,不过五代为鲁耳,必不谓十国为盗也。
曹操之谋篡也,非不欲速也,以其天下未易服,故隐忍而俟之。
当时无吴蜀袁刘,则建安以后无汉历矣。
然则吴蜀非愿盗汉,因魏之篡而自度不能臣事之,故不获已成国也。
十国之乱,何以异之?
黄巢之后,唐力不振,而朱温首怀曹魏之心,何嫌英雄不服乎?
盖如桓玄侯景安、史、勋、然后谓之盗,十国类此乎?
永叔未可见,然使不能辨此,则未免不合于《春秋》。
鄙哉,《十国》之苟作也,其文不及居正,其标建不及陈寿,扶惫强行而已矣。
书此国之事,则皆知称我,而其君则姓名之,又以盗贼名彼国,至于书彼国,则又以盗贼名此国,此噂沓背憎之人耳。
司马迁所谓世家者,谓其诸传世有家也。
其体与近世实录同,今为十国世家,又为列传,此何等法?
十二诸侯有因上世得封者,有因中世乱而盗国者,方其称公亦书公,称王亦书王,称帝亦书帝,所以不没其实,与《春秋》所书诸侯皆称公同意
然《春秋》生不名,唯死一名之,葬复称公,此孔子深旨
司马迁世家名次其爵,盖《春秋》有传,世家无外传,不得不然。
今乃题某地某人世家,而首尾则又姓名其人,甚矣,其无识也。
彼既建号改年、庙祖宗陵坟墓矣,而犹谓之众民乎?
若以其乱可贬,则春秋战国非不乱,孔子司马迁非不知贬也。
其馀措置文采一无所取,而世或传之,疑好事者见事故尔
虽然,此书事迹盖略矣,尝以《录》、《江南录》、《江南别录》、《江南野录》等书校此《吴》、《蜀》二志可见其略。
天下大定,录固略,然此书往往其所载。
今《新唐书·杨行密传》最有功,凡行密之善可道者毕载于篇中。
又于京师永叔所作《钱镠传》亦甚核详,盖永叔多收野史记传,而去取从容也。
不知永叔书,尽载十国君臣事迹果否
不尽载,则又未免阙遗矣。
春秋》之法,要当一肆吾力,但犹俟尽见永叔书乃为之。
吾能论其措置不疑文采也。
元礼博学好书,且广收藏异日不怠,则选之功,当靖共之。
自今访索十国野史记传庶几获广记备言之益,此外未须议。
不日南行矣,经过当面见驰,此故不宣悉,幸察幸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