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论 其二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五、《范太史集》卷三五、《宋元学案》卷二一
《中庸》者,言性之书也,既举其略矣,而未及乎性也。夫诚者,圣人之性也;诚之者,贤人之性也。圣人生而知之者,故其性自内而出;自内而出者,得之天而不恃乎人。贤人,学而知之者也,故其性自外而入;自外而入者,得之人而后至于天。故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所以成性也,明者所以求诚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者,圣人之性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贤人之明也。目之视乎色,耳之听乎声,鼻之别乎臭,口之识乎味,此四者,有诸内而无待于外,圣人之性犹此也。誉之则劝,非之则沮,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四者,动乎外而应之于内,贤人之性犹此也。圣人先得于诚,而有明者也;贤人先得于明,而后至诚者也。夫《中庸》,所以使贤者学为圣人也。故欲诚者莫若明,用明者莫若知。夫所谓知者何也?致其知也。故曰「致知在格物」,又曰「物格知至」。物至而后有知也,知然后好恶形焉,有知而后有好恶也。君子则好善而恶恶,小人则好恶而恶善,此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夫明者,有善未尝不知焉,有不善未尝不知焉,择其善者而执之,其不善者而拂之。昭昭乎知所以为善,知所以为不善,此所谓明也,此谓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大学之道,贤人所以学而成圣者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又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颜子岂无不善哉?惟能知而不行也。故曰:「欲诚者莫若明,用明者莫若知致」。知者,是所以学为圣人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