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罢河役十一月六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二、《范太史集》卷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一
臣所领工房伏见朝廷副修河司所司,如支河阴汜水等处纲米五万石,及差装卸兵士二千人洛口雄武埽锹手各三百人,支在京箔场芦蕟四万领修役兵营寨之类,日有行文字
臣昨为谏官极论回河不便,未蒙施行
河役不息功费渐大,恐修河司须索不止于此
朝廷若不河役,则无不应副之理,门下亦无由不行下
臣稽之于古,考之于今,质之中外人言,窃谓此功必不可成,恐虽应副枉费国财民力有害无利
谨具所闻见回河不便画一如后:
一、水性趋下,自祖宗以来河决以次向西,此则地东高西下,其理不疑
商胡故道行三十馀年,堤防日增,如筑垣居水,淤填积久,其地必高,此不待见可知
北流千馀里,欲使复为平陆故道千馀里,欲使复为洪流,恐非人力之所能也。
一、四渎者,天地所以节宣其气,如人之血脉不可壅遏
北流九年岂非天意有定,就下趋海,乃是地形顺便
今来回河,上违天意,下逆地理骚动数路,几半天下,枉害兵民性命空竭公私财力,投之洪流不知纪极非徒无益,更取患害
已上是河不可回之理。
一、北流水行地中,已是见成河道只须修立堤防,便为永久之利。
若岁岁增修,一尺一寸皆是所得不为枉费
东流已废九年,闻故堤穿穴一万馀处,陵谷迁变
况于埽岸人力所为,今若修完,便同创置,恐非人国力所能供亿
譬如朽烂水槽多年不使一旦盛水岂不疏漏
水之性,必不舍下就高,设使能以人力蹙向故道,必为大患
一、北流每年不免决溢自是堤防未理,水政不修埽岸怯薄,全无备禦
夏秋之际,小川犹涨,自古未有无患之河,岂可涨水噎凌决溃,便欲全河回改
设使回向东,不知可保无决溢之患否?
一、南宫上下连年决溃,皆缘堤卑薄深冬凌冲破。
不知去冬以来,曾与不曾增葺堤防
如其不然,则今冬噎凌之际,岂可保其无虞
访闻北流西堤,自信都以南三百里许一例卑薄
南宫埽止高二尺、阔五尺濒河长老无不寒心
官中累年不调春夫埽岸使臣皆有免责指挥
河清兵士修河司诸处抽使,所存无几
水政如此,岂得为河不为患
及有决溃,则归咎北流,便欲回河,岂为实论?
一、议者谓北流横绝御河,失漕运之利,及西山诸水壅蹙为患
大河向北,自可漕运何必御河
西山诸水上古以来有之,非独今日
大禹旧迹西山而行,与今北流正相符合
西山诸水入河无疑,但筑堤防,空留西山水道,使之入河,何为不可
一、李伟元奏,欲以宗城决口及迁深州之费回夺大河
宗城决口虽大,必不至费一千八百万物料
窃意元初检计故作情毙,大数检计意欲朝廷见其费大,不若用以回河,然后李伟却索此数,自谓能了。
朝廷若遣可信之人别行检的确合用物料,当见欺罔
且塞全河与宗城一决口,大小不同,可坐而知。
臣窃计一千八百万物料,塞宗城则必多,塞北流则不足李伟必是且索此数,将来一千八百万必了不得
朝廷既已兴工不可中辍必须接续应副
大抵兴事之人,无不如此
范子渊武济之役已用此计,及至败事,又无穷须索
朝廷知其不可方罢,而子渊以此藉口归过朝廷以为应副非是不成
李伟子渊正同,而河役浩大,又非武济之比,奈何此言?
一、熙宁初已议移深州至今不能移者,人情重迁故也。
今欲回河,虽免深州之患,而不顾北京可乎?
沙河七铺溃决,已逼北京,可为寒心
今欲移一深州二十年不能也,况北京之大,岂此深州将来不可测,万一北京被患,如何可移?
一、李伟北流破放省税近一百万,臣以为此是堤防未理,水政不修
今若理堤防修水政,则河不决溢,不占民田河滩可耕,省税可复。
而又东流故道,多为膏壤,弥数百里,皆出省税。
今为失税而欲回河,不知费用几百料税?
一、闭塞北流,蹙水既高,则上流必深,诸处堤埽岂可不虑?
大抵河患出入人意外,如昨来开第三、第四,而第七铺决。
将来闭合未知为患所在岂可上流诸埽必无决溢
一、昨吴安持奏第七铺危急,调过急夫七千人,而役兵不在其数;
梢芟一百馀万,闻其实不止于此
下七緷埽皆被吹垫,势如漏卮,经二十日用功终于弃舍,任其决溃
此乃救护积年堤上一决口,犹不能为力,而况两岸渐进马头,于急流巨浪中旋下梢客土,欲合龙门,此必不可为明矣。
一、北流虽有决溢乃是天灾非人所为
濒河之民虽被水害,然亦有填淤肥美渔采之利,不闻失业愁苦之叹。
今回河向东,若有溃决乃是引河水以灌注州县百姓岂得不归怨于朝廷
譬如天火人火天火自是灾孽人火必有归咎
且自未有无患之河,利多害少,即不须改作
北流实有大利岂可以有小害便妨大计
一、塘泺淤浅,非因河决所致
熙宁中先帝塘水堙废,尝遣监司巡历为名,案行检视
此乃积年不修,然先帝未遑疏浚也。
朝廷契丹通好几及百年,岂是塘水能限敌兵?
朝廷恩信,深结其心,每岁馈遗金帛,敌贪厚利所以不动。
若其弃好背盟,何路不可入寇,岂塘泺所能捍禦
朝廷亦何尝恃此以险固
一、河入界河几二百里乃入海,此最为天险,实中国大利
议者曾不计此,乃忧河入北界
若入北界,当于初决时一直北注不应却东入海。
西堤屡决,水还北流,此可知北地高仰
设使河入北界乃是契丹之灾,况必无此理?
一、窃闻欲用沙囊合龙门
自古韩信沙囊濉水,以败兵,未闻大河可用沙囊壅合。
此与范子渊用铁龙爪浚河无异
河水所向土山亦摧,岂有布袋盛沙土可禦洪流也?
一、臣傅尧俞言:有人河北来,言北京地横草石炭非常踊贵
此乃九月所闻未知今更如何
往年六塔河役民间费钱五百文,方了纳梢草一束
如此,则生灵何辜朝廷闻之,岂得不动心也?
一、近依修河司所请,降朝旨下河北转运司修河司晓谕州县民户向去别无科配物料
臣窃恐此止是空文物料不出于民,何从而得?
兴动大役岂有骚扰者?
但恐朝廷虽降此指挥民间困苦亦无由尽知。
役兵死,未免只作逃亡申报
民夫死,则官中更不知数,此尤可哀悯也。
一、修东流故道是一大役闭塞北流又一大役,此二大役,其害已不可胜言,非民力所能堪。
西戎未欸服,万一更有边事,将何以枝梧
一、天圣初朝廷参知政事鲁宗道滑州相度河口功料其后欲塞商胡,亦下学士院两省议官议。
先朝慎重河事如此,今倚仗李伟即兴举大事
臣前上言士大夫不可塞者十有九,今采于中外之论,无小无大,皆言不可,非止十有九而已
自古未有违众作事,而能成功者也。
一、修河司奏:打量四铺下至村口大河水面即目高如孙村口二丈五尺九寸者。
臣闻前年顾临谢卿材王孝先唐义问陈祐之张景先众官讲议躬亲相视
据孙勍等开㙭井筒,众定得有二丈一尺有馀,取引不过难以还复故道
后来遣使案视,与前所无异
修河司所奏,已是河水伏槽之时,犹高二丈五尺已上,则昨来夏秋之际,涨水必更倍高,何以回夺不过
京师北京不远河水深浅地形高下皆可案验,而二年之间,前后所定,如此不同岂可考核虚实坐受欺罔
就使村口实为低下要是东行故道大势已高,流河不快所以就下
汉成帝时河决平原,遣王延世塞之。
杜钦大将军王凤,言:「延世前受杨焉术以塞河,而蔽匿不言
不若遣焉与延世杂作延世与焉必相破坏深论便宜更相难极足以分别是非,择其善者而从之」。
言,奏遣焉等作治,六月乃成。
古者举大事,故欲人为异同反覆诘难至于穷极然后利害可见朝廷择而从之。
谢卿材以议不合先罢;
范子奇河北两月,又以异议罢,而专信李伟偏说,此中外所以未服也。
一、臣欧阳修言:庆历中横垄之水自下流先淤。
是时修为河北转运使海口已淤一百四十馀里。
其后下流既梗,乃于商胡口决。
据此,则先是上流不快上流乃决。
小吴之决,恐亦无异商胡
修河司闭塞北流,而不管故道可行与不可行海口快与不快
海口出泄不快,将如之何
今只打量村口高下,便望成功,亦恐利害未尽
一、李伟称,北流河道动阔三五十里至七八十里。
大河行流,谓之一󱹘一迭,岂能必使之摊平遍满
故每紧溜走移,或东或西,所向即决,盖无堤防扼束之毙者。
臣观古人唯不欲与争地,故远为堤防,使游波宽缓而不迫。
正以堤防扼束为水之害,则多决溢
两堤相去十里,其河自有中流岂有摊平遍满之理?
水退则人皆种麦比及水至已倍收。
先帝宣谕,唯欲迁州县以避水,而李伟欲以堤防束水不唯极非先帝圣意,亦正与古人治河相反
已上是河不可回及不须回之事。
右,臣窃以论议之臣止言其理,至于河事者则言其事。
今其理已极为不可,而其事又如前之所陈。
先帝所谓以道治水者,言其理而已至于人事治水,乃后世之毙,先帝所不取也。
昔尧知鲧不可使治水然而四岳请试鲧者,岂固欲违尧意而天下哉?
当时治水之人未有以易鲧,而鲧必执其说,以为水可堙塞而治故也。
仁宗时李仲昌欲塞商胡,复横垄欧阳修极言不可执政不听而听仲昌仲昌终以败事得罪
仁宗之明,岂不修可信而仲昌功必无成
然而仲昌者,亦尧试鲧之意也。
熙宁初张巩宋昌言欲塞二股河北流,神宗司马光等往案视极言不可
急于有功,才塞而复决泛滥大名恩、德沧、永静五州军之境。
神宗之明,岂不可信等功无成
然而等者,亦尧试鲧之意也。
前事不远后事之师。
方今四方无虞西北宴然年谷稍稔,民力稍纾,若更休养数年,庶几太平之望。
唯息河役,则中外无复一事岂可试一李伟,必待如鲧仲昌而后止也?
臣考之方册自古壅塞川渎,必有祸败
共工隳高堙卑,以致灭亡
鲧堙洪水上帝震怒绩用弗成,殛于羽山
周灵王欲壅榖、洛子晋深陈祸福,以共、鲧为戒
梁武帝伐魏,作浮山堰壅淮水以灌寿阳穷竭境内之力以争一州
四月堰成,而九月堰坏,缘淮城戍村落十馀万口皆漂入海,怨毒盈于远迩古今以为无道
塞北流与堰淮何异
梁武以灌敌国,今乃自困吾民,而河之大又不比淮,以此较之,尤为不可
凡论河役,正如边事搢绅之儒则言和戎介胄士则征伐
今问儒者,必欲息民
若问水官,必欲兴事
欲塞河者,是用兵之说也;
欲不塞者,是息兵之说也。
水官之欲兴役,如将士但知攻战而已朝廷岂可不审利害,而兴天下大役,止以为此辈进身之资?
臣今虽无言责,而有官守,职在出纳通达上下之情,闻见如此不敢不言
伏望陛下大臣平章,若审如众论有害无利,即乞早罢河役,以幸天下,以福生民
修河司兵夫物料可就修塞诸处决口,委外都水使者渐理北流堤防
如此,则数路人心必安,此乃管仲桓公转祸为福之计也。
臣言狂愚伏乞少赐裁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