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春秋经解后序 宋 · 崔子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一、《春秋经解》卷末、《皕宋楼藏书志》卷二
或问曰:《春秋》以日月为例,信乎?
何其扰扰纷乱不可合也?
应之曰:子考之《春秋》而疑之耶?
将用传者之说而后疑之也?
用传者之说,是宜扰扰纷乱不可合矣。
左氏不著日月之例,独于公子益师卒则著之曰:「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彼盖不知经于他事皆以日月为例,惟于崩、薨、卒、葬与诸侯之弑者则不著例焉,盖以为人之善恶见于行事,则亦无事于死而后为之褒贬也。
彼弑君父天下大恶矣,于《春秋》之文无所贬,以为其恶不贬而自见,又奚区区日月例为哉。
故自天子崩、公薨、大夫卒、内夫人内女卒、中夷狄弑君与凡书葬者必从而日焉,其尊卑外内轻重大小一皆同之,凡以见其不为焉尔
若夫赴告不备史氏阙遗然后从而阙之,不嫌也。
由是言之,《左氏》考圣人之例亦太疏略矣。
二传日月之例,然亦不知崩、葬、卒、薨与弑君之无例也,则又强为之说,是以其辞至于乖乱不可信矣。
或者又曰:「然则春秋》于他事日月者少,而于卒葬之事阙日月独多,何耶」?
应之曰:凡卒葬之事见于经者几且三百,最多而繁也。
且又一国之事,其来赴之辞一有不备,则日月之失,史氏不可得而书矣。
若夫其他会盟战败入灭之类,见于经者大抵不过数十,而又非一国之事,其来赴者,诸国所与有事焉者皆至焉,然后可参證而得日月之详也。
且尝谓《春秋》独于此不以日月为例者,岂以其多阙而后不可为例乎。
以事言之则如此,以理考之又如彼,二者其将有得圣人之意也。
且夫史氏记事有常体矣,其书必曰某时某月某日某事矣,其失日月者则阙之,亦必曰是阙日月者也。
圣人修经然后立例焉,盖曰天下内外国家大小,位有尊卑,事有轻重不可得而齐也。
是故详中夏而略夷狄,详大国而略小国,详内而略外,详君而略臣,详所重而略所轻,此《春秋》之意而日月之例所从生也。
著日以为详,著时以为略,又有详略中则著月焉,此其常也。
有当略而详与当详而略者,圣人岂徒为是纷纷哉,盖有寓于其间而后云尔也。
故有当日而不日者,如「公败齐师于长勺」,「公败宋师于乘邱」,「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公子出奔齐」,「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公及齐大夫盟于蔇」之类是也
不当日而日者,如「卫侯衎复归于卫」,「卫侯出奔齐」,「吴入郢」,「公子遂及齐侯盟于郪丘」,「仲孙速人盟于向」,「宋、卫、陈、郑灾」,「取郜」、「取防」之类是也
有当月而不月者,如「臧孙许晋侯盟于赤棘」,「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拔」,许凡三迁,「楚人灭江」,「楚人灭黄」,「吴灭巢」,「灭项」,「公如齐纳币、观社、逆女」,「公如晋,至河乃复」之类是也
又有不当月而月者,如「宋人执滕子婴齐」,「宋司马华孙来盟」,「郕伯来奔」,「宋人及楚人平」,「成楚丘」,「取郐」,「取郓」之类是也
至于事有同日而后事属先事,则于先事加日焉,如「甲午,宋灾」,「宋伯姬卒」之类是也
又有两事当日先事不日,则后事不复日,如「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之类是也
其事有同月,先事不当而后当月,则于先事月之,如「王二月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秋九月楚子围宋」,「葬曹文公」之类是也
又有两事先事当月固自书月,后事故不月,虽继月不嫌也,如「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及苏子盟于女」,「正月诸侯盟于祝柯」,「公至自伐齐」之类是也
又如两事先事故不月,后事当月,亦不复月,不嫌也,如「春,公至自齐,祭叔来聘」,「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宋公盟,夫人姜氏如」之类是也
有事异日而嫌于同日,则各著日以别之,如「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卫雍」,「乙酉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癸酉,大雨震雷」,「庚寅,大雨雪」之类是也
有事同日而嫌于异日,则先著日以见之,如「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庚申,溃,楚人入郓」之类是也
有事当日,以书晦朔不得不日,如「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戊申朔,陨石于宋五」之是也
一事再见者,其于事日月先略而后详,如「冬,公如晋」,「十二月己丑,公及晋侯盟」,「冬,会诸侯伐郑」,「十二月己亥同盟于戏」之类是也
有以后事之例證先事者,如「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继之以「公如晋」,则疑于公如例月者也。
然于下书「秋,公至自晋」,则知公如晋是不月者矣。
有以先事之例證后事者,如「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继之以「公至自会」,则疑于公至例月者也。
然先书「春,公会晋侯宋公、卫、曹伯、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祖」,则知公至是不月者矣。
日月之例至于此,见圣人用心其谨且严而可畏也。
彼曰无例云者,是未尝深考乎《春秋》之例者也。
使其深考乎《春秋》之例,则亦不遽云尔矣。
虽然,《春秋》之阙日月固有之,如桓之四年七年秋冬,定十四年无冬,桓十四年书「夏五」而阙其月,庄二十二年书「夏五月」而阙其事,僖二十八年书「壬申」而不系之月,桓十七年书「五月」而不系之夏,昭十年书十二月」而不系之冬,郭公仲孙忌与凡日食不系朔与日者,皆阙也。
彼传者又以为从史阙文近于无功,故不得不异说以附之,使圣人之旨汩乱不可考者,诸儒好异之罪也。
嗟夫
不信史之阙文,以求圣人之意,是犹航断堑之水而欲至于海,亦不可得矣,盍亦避碍而通诸理乎。
左氏》之略也,《公羊》、《谷梁》之凿也,持是三者以考《春秋》,适足以多惑而已矣。
故余撮其大概而论之,附于卷末,使学者从事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