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唐论1060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栾城应诏集》卷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九五、《名世文宗》卷二九、《文编》卷二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五、《古文奇赏》卷二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六、《经世八编》卷一三八、《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一六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之变,常伏于其所偏重不举之处,故内重则为内忧外重则为外患
古者聚兵京师,外无彊臣,天下之事皆制于内。
当此之时,谓之内重
内重之弊,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匹夫横行四海而莫之能禁,其乱不起左右大臣,则生于山林小民英雄
故夫天下之重,不可使专在内也。
古者诸侯大国或数百里,兵足以战,食足以守,而其权足以生杀然后能使四夷盗贼之患不致于内,天子大臣所畏忌,而内患不作
当此之时,谓之外重。
外重之弊,诸侯拥兵,而内无以制。
由此观之,则天下之重,固不可使在内而亦不可使在外也。
自周之衰,齐、晋、秦、楚绵地千里,内不胜其外以至于灭亡不救
人患其外之已重而至于此也,于是天下之兵而聚之关中夷灭城池杀戮豪杰,使天下之命皆制于天子
至于二世之时,陈胜、吴广大起兵,而郡县之吏熟视而走,无敢谁何
赵高擅权于内,颐指如意,虽李斯为相,备五刑而死于道路
其子李由三川,拥山河之固,而不敢校也。
二患者,皆始于外之不足,而无有以制之也。
至于汉兴,惩秦孤立之弊,乃大封侯王,而高帝之世,反者九起,其遗孽馀烈,至于文、景而为淮南济北吴、楚之乱。
于是武帝分裂诸侯以惩大国之祸,而其后百年之间,王莽得以奋其志于天下,而刘氏子孙无复龃龉
魏晋之世,乃益侵削诸侯四方微弱不复为乱,而朝廷权臣山林匹夫,常为天下大患
此数君者,其所以制其内外轻重之际,皆有以自取其乱而莫之或知也。
天下之重在内,则为内忧在外则为外患
而秦汉之间,不求其势之本末,而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无穷不可解也。
且夫天子之于天下,非如妇人孺子之爱其所有也。
得天下而谨守之,不忍以分于人,此匹夫所谓智也,而不知无成者,未始不自不分始。
故夫圣人将有所大定天下,非外之有权臣不足以镇之也。
而后世之君乃欲去其爪牙,剪其股肱,而责其成功,亦已过矣。
愚尝以为天下之势,内无重,则无以威外之臣;
外无重,则无以内之大臣而绝奸民之心。
此二者,其势相而后成,而不可一轻者也。
唐太宗平天下,分四方之地,尽以沿边节度府,而范阳朔方之军,皆带甲十万。
上足以制夷狄之难,下足以备匹夫之乱,内足以禁大臣之变,而其将帅之臣,常不至于叛者,内有重兵之势以预制之也。
贞观之际,天下之兵八百馀府,而在关中者五百,举天下之众而后能当关中之半,然朝廷之臣亦不至于乘隙间衅以邀大利者,外有节度之权以破其心也。
故外之节度有周诸侯外重之势,而易置从命得以择其贤不肖之才,是以人君无征伐之劳,而天下无世暴虐之患。
内之府兵,有秦之关中内重之势,而左右谨饬莫敢不义之行,是以上无逼夺之危,而下诛绝之祸。
盖周之诸侯,内无府兵之威,故陷于逆乱不能以自止;
秦之关中,外无节度之援,故胁于大臣不能自立
有周秦之利,而无周秦之害,形格势禁内之不敢为变,而外不敢为乱未有如唐制之得者也。
天下之士,不究利害本末,猥以成败遗踪,而论计之得失,徒见开元之后悍将皆为天下大患,而遂以太宗之制为猖狂不审之计。
论天下,论其胜败之形,以定法制得失则不若穷其所胜败之处。
盖天宝之际,府兵四出,萃于范阳
而德宗之世,禁兵皆戍赵、魏是以禄山、朱泚得至于京师,而莫之能禁,一乱涂地
终于昭宗,而天下卒无宁岁
内之臣,虽有辅国、元振、守澄、士良之徒,而卒不能制唐之命。
王涯,杀贾餗,自以为威振四方,然刘从谏为之一言,而震慑自敛,不敢复肆。
其后崔昌遐倚朱温之兵以诛宦官,去天下监军,而无一人敢与抗者。
由此观之,唐之衰,其弊在于外重而外重之弊,起于府兵在外非所谓制之失,而后世之不用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