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别课百官(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八、《文献通考》卷三八、《文章类选》卷二二、《文编》卷四二、《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四五、《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五九、《古文渊鉴》卷五○
其二曰抑侥倖
夫所贵乎人君者,予夺自我,而不牵于众人之论也。
天下学者莫不欲仕,仕者莫欲贵,如从其欲,则举天下皆贵而后可。
惟其不可从也,是故不可以轻得,而贵不可以易致。
此非有所吝也。
爵禄出乎我者也,我以为可予而予之,我以为可夺而夺之,彼虽有言者不足畏也。
天下可畏者,赋歛不可以不均刑罚不可以不平,守令不可以不择,此诚足以天下安危可畏者也。
我欲慎爵赏,爱名器,而嚣嚣以为不可,是乌足恤哉?
国家近岁以来,吏多而阙少,率一官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无事而食也。
且其莅官日浅,而閒居之日长,以其莅官所得,而为閒居仰给之资,是以贪吏常多而不可禁,此用人之大弊也。
古之用人者,取之至宽,而用之至狭。
取之至宽,故贤者不隔
用之至狭,故不肖无所容。
《记》曰:「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然则是取之者未必用也。
今之进士,自二人以下者皆试官
夫试之者,岂一定之谓哉?
固将有所废置焉耳
国家取人,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
此者,虽众无害也。
终身退之决,在乎召见改官之日,此尤不可以不爱惜慎重者也。
今之议者,不过曰多其资考,而责之以举官之数。
且彼有勉强而已资考既足,而举官之数亦以及格,则将执文墨取必于我,虽千百为辈,莫敢不尽与。
臣窃以为今之患,正在于任法太过
是以一定之制,使天下可以岁月必得,甚可惜也。
方今之便,莫若使吏六考以上,皆得以名闻吏部
吏部以其资考远近,举官之众寡,而次第其名。
然后使一二大臣杂治之,参之以其才器之优劣而定其等,岁终而奏之,以诏天子废置
天下之吏,每岁以物故罪免者几人,而增损其数,以所奏之等补之,及数而止,使其予夺亦杂出于贤不肖之间,而无有一定之制。
则天下之吏,不敢必得之心,将自奋磨淬,以求闻于时
而向之所谓用人之大弊者,将不劳而自去。
然而议者必曰:法不一定,而以才之优劣为差则是好恶私有以启之也。
以为不然
夫法者,本以存其大纲,而其出入变化,固将付之于人。
昔者唐有天下,举进士者,群至于有司之门。
唐之制,惟有司之信也。
是故有司得以搜罗天下贤俊,而习知为人至于一日之试,则固已不取也。
唐之得人于斯为盛。
今以名闻吏部者,每岁不过数十百人,使一二大臣得以访问参考其才,虽有失者,盖已寡矣。
如必曰任法而不任人天下之人,必不可信
则夫一定之制,臣亦未知其果不可以为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