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雩月何以为正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七、《唐宋名贤确论》卷二
经之书雩者二十一,传之发例者有三,其略见于僖十一年、成七年,其详则见于元年
对:雩者,先王所以存夫爱民之心而已也。
天之应乎人君者,以其德,不以其言也。
人君修其德,使之无愧其中,而又何祷也。
虽然当岁之旱也,圣王不忍安坐而视民之无告,故为之雩。
雩者,先王所以存夫爱人之心而已也。
为传者不达乎此,而为是纷纷之论,亦可笑矣。
谷梁传》曰:「月雩,正也。
大雩,非正也。
大雩,非正也。
月雩之为正,何也?
其时穷,人力尽,是月不雨,则无及矣。
雩之必待其时穷,人力尽,何也?
雩者,为旱请也。
古人之重请。
以为非让也」。
呜呼,为民之父母,安视其急,而曰毛泽未尽人力未竭,以行其区区之让哉。
以为凡书雩者,记旱也。
一月之旱,故雩书月。
一时之旱,故雩书时
书雩之例,时、月不日
昭公之末年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昭公之雩,非旱雩也。
公羊以为又雩者,聚众以逐季氏
然则旱雩之例,亦可见矣。
《传例》曰:「凡灾异历日月、历月者时、历时者加日」。
又:「雩,记旱也。
旱,记灾也」。
故愚以此为例。
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