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东迁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唐宋名贤确论》卷一、《文编》卷二九、《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一六五、乾隆《河南府志》卷八○、民国《周陵志》卷一○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
其实不然
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
周复丰、镐
犬戎幽王,周乃东徙于洛。
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东迁之缪者也。
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
髭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
东迁之过也。
武王克商,迁九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
周公既没,盖君陈毕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
非有意于迁也。
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敢议田宅
平王文、武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
、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幽、厉,然至于而后亡。
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
是何也?
则不田宅之效也。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
古公迁于岐。
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
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
齐迁临淄,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
其馀避寇迁都未有不亡。
不即亡,未有复振者也。
春秋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
蔿贾曰:「不可
我能往,寇亦能往」。
于是乎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
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
温峤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
王者不以丰俭移都
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北寇方彊,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
不果迁,而晋复安。
贤哉也,可谓能定大事矣。
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
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遗民,而修文、武、之政,以形势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
楚昭王畏吴,迁于岐。
顷襄王畏秦,迁于陈。
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
皆不复振有亡徵焉。
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
近世李景迁豫章亦亡。
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东迁之缪者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