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取郜大鼎于宋(桓二年105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四、《唐宋名贤确论》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倖茍且之风,而归之于至正而已矣。
三代盛时天子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怀璧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
王道所由兴也。
周衰,诸侯相并,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
孔子慨然叹曰:「久矣诸侯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
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
钟鼎龟玉天子所以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纳于太庙」。
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
是齐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
仲尼不然
是鼎也,何为而在鲁之太庙
曰,取之宋。
安得之?
曰,取之郜。
故书郜鼎
郜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
以不义取之,而又以与鲁也。
后世王者作,举《春秋》之法而行之,鲁将归之宋,宋将归之郜,而后已也。
昔者子路孔子所以为政之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故《春秋》之法,尤谨于正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用意盖深如此
夫以区区之鲁无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争也。
楚王求鼎于周曰:「周不爱鼎」。
天下以器雠楚也。
鼎入宋而为宋,入鲁而为鲁,安知夫秦、晋、齐、楚之不动其心哉!
故书郜鼎,明鲁之不得有以天下之争也。
谷梁传》曰:「纳者,内弗受也」。
以为周公不受也。
又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而《左氏》记臧哀伯之谏。
愚于《公羊》有取焉,曰:「器从名,地从主人」。
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
至于地之与人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
善乎斯言,吾有取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