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105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不忍言者三: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而父子之恩绝;
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而夫之道丧;
伯克段于鄢,而兄弟之义亡。
此三者,天下之大戚也。
夫子伤之,而思其所以至此之由,故其言尤为深且远也。
且夫蒯聩得罪灵公,逐之可也,逐之而立其子,是召乱之道也。
使辄上之不得从王父之言,下之不得从父之令者,灵公也。
故书曰「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蒯聩不去世子者,是灵公不得乎逐之之道
灵公何以不得乎逐之之道
之而立其子也。
鲁桓公千乘之君,而陷于一妇人之手,夫子以为文姜不足讥,而伤乎桓公制之不以渐也,故书曰「公与夫人氏遂如齐」,言其祸自公作也。
段之祸生于爱。
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
孟子曰:「舜封象于有庳,使之源源而来不及以政」。
孰知夫舜之爱其弟之深,而郑庄公贼之也。
太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兄弟之好,故书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
以为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
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
谷梁》曰:「克,能也。
能,杀也。
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不称弟,不称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也。
于鄢,远也。
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宜柰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呜呼,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
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
然而圣人不使至此也。
公羊传》曰:「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而又区区当国内外之言,是何思之不远也。
左氏以为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