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书篆髓后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小学考》卷一八、《新增格古要论》卷四
荥阳郑惇方字希道,作《篆髓》六卷,《字义》一篇。
凡古今字说,班、杨、贾、许、二李、二徐之学,其精者皆在。
间有未尽,傅以新意,然皆有所考本,不用意断曲说,其疑者盖阙焉。
凡学术之邪正,视其为人。
郑君信厚君子也,其言宜可信。
余尝论学者之有《说文》,如医之有《本草》,虽草木金石,各有本性,而医者用之,所配不同,则寒温补泻之效,随用各别。
而自汉以来,学者多以一字考经,字同义异,皆欲一之,彫刻采绘,必成其说。
是以六经不胜异说,而学者疑焉。
孔子曰:「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则闻为小人。
而《诗》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则闻为君子。
又曰:「君子周而不比」。
则比为恶。
而《易》曰:「地上有水比。
以建万国亲诸侯」。
则比为善。
有子曰:「知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则所谓者,同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若此者多矣。
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此以八字成文,然犹不可一,曰言各有当也,而况欲以一字一之耶?
余爱郑君之学简而通,故私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