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奏论八丈不可开状1091年10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三、道光《阜阳县志》卷一七 创作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元祐六年十月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颍州苏轼状奏:臣先奉朝旨,令知陈州李承之府界提刑罗适都水监差官及本路提刑转运司,至颍州与臣会议开八丈沟利害
臣以到任之初,未知利害之详,难以会议,寻申尚书省指挥逐官未得前来,候到任见得的确利害,别具申省,方可指挥逐官前来会议
进呈,奉圣旨,依所乞。
今来到任两月体问颍州境内诸水,但遇淮水涨溢颍河下口壅遏得通,则皆横流为害,下冒田庐上逼城郭历旬弥月不减尺寸
淮水朝落,则颍河暮退,数日之间,千沟百港,一时收缩
以此验之,若淮水不涨,则一颍河泄之足矣
若淮不免涨,则虽复旁开百沟,亦须下入于淮,淮水一涨,百沟皆壅,无益于事,而况一八丈沟乎?
且陈之积水,非陈之旧也。
乃是罗适创引府界积水以为陈患。
今又欲移之于颍,纵使朝廷恤陈而不恤颍,欲使颍人代陈受患,则彼此均是王民,臣亦不敢深诉。
但恐颍州已被淮水逆流之患,而陈州受州下流之灾,若上下水并在颍州,则颍之受患,必倍于陈,田庐城郭,官私皆被其害,恐非朝廷本意也。
又况颍州北高南下,今颍河行于南,八丈沟行于北,诸沟水远者数百里,近者五七十里,皆自北泻下,贯八丈沟而南,其势皆可以夺并沟水,入于颍河
其间二水最大,一名次河一名江陂水道深阔,势若建瓴,南倾入颍河,而罗适欲以八丈沟夺并而东,此犹欲用五丈河夺汴河,虽至愚知不可
罗适与臣书,乃云:「若疑之,只塞次河、江陂,勿令南流可也何足为虑」。
儿童之见不至于此。
纵使臣愚暗,全不晓事,与相附会以兴大役虽复起夫百万,糜费钱米至巨万亿,亦无由成,而况十八万人与三十七万贯石乎?
历观数年以来诸人议论胡宗愈罗适崔公度李承之以为可开,曾肇陆佃朱勃以为不可开,然皆不曾壕寨打量见地的实高下丈尺是致臆度利害,口争胜负,久而不决
臣已选差教练使史昱等,令管押壕寨,自蔡口至淮上计会本州县官吏子细打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竿,每竿高下尺寸,凡五千八百一十一竿,然后地面高下,沟身深浅,淮之涨水高低,沟之下口有无壅遏,可得而见也。
并取到逐县官吏保明文状讫,所有逐竿细帐,见在本州使案收管,更不敢上渎圣听,只具史昱等相验到逐节事状,缴连申奏,并略具下项要切利害
一、臣到任之初,便取问汝阴万寿颍上县官吏文状称,罗适崔公度当初相度八丈沟时,只是马行过,不曾壕寨打量地面高下,是实。
切详适等建议起夫一十八万人用钱米三十七万贯石,元不知地高下未委如何见得利害可否,及如何料得夫功钱粮数目,显是全然疏谬
看详罗适所上文字,称:「八丈沟上口岸水面,直深二丈五尺,至黄堆口,与淮水面约直深十丈有畸,即是陈州水面下比寿州淮河水面七丈五尺」。
又云:「淮水面约阔二十馀里」。
又云:「淮水大涨,不过四丈」。
以此,便定八丈沟下口必无壅遏。
臣窃详若曾打量,见的实丈尺,必不谓之约量,显是臆度高下难为凭信
今据史昱等打量,自蔡口至黄堆口至淮上溜分丈尺,及验得每年淮水涨痕高下,将溜分折除外,尚有涨水八尺五寸折除不尽,其势必须从八丈内逆而上行三百里与地面平而后止。
显见将来八丈沟遇淮水大时临到淮三百里内,壅遏不行
二水相值横流于数百里间,但五七日不退,则颍州苗稼无遗类矣。
罗适云:「淮水面阔二十馀里」。
今量阔处,不过三里
又云:「淮水不过四丈」。
今验得涨痕五丈三尺
又云:「黄堆口至淮面直深十丈有畸」。
今量得四丈五尺
三事皆虚,乃是意欲淮面之阔与溜分之多,则以意增之,欲涨水之小,则以意减之。
此皆有实状不可移易犹以意增损
其他利害不见目前者,不肯以实言也。
一、江陂、次河深阔高下丈尺,其势必八丈沟水南入颍河,及其馀沟水如泥沟、瓦沟之类,皆可以回夺八丈沟,不令东流
实状已具史昱等状内。
体验每年颍河涨溢水痕直至州城脚下公私危惧
八丈不能东流,却为次河、江陂等水所夺,南入颍河则是颍河常年分外,更受陈州一带积水,稍加数尺,必为州城深患。
罗适胡宗愈等皆云:「自天地有水已来,万折必东,必无回夺之理」。
既云「万折必东」,则是有时而行于西南北,但卒归于东耳,非谓不折而常东也。
水之就下儿童知之,适等不必就下而必其常东,此岂足信哉!
又云:「方水涨时,颍河亦自涨满,不能受水,则次河、江陂安能八丈沟而南」?
臣谓八丈沟比颍河大小相侔八丈沟必常先颍河而涨,后颍河而落。
颍河不受水也,则八丈已先涨矣,安能夺诸沟而东。
八丈沟稍落而能行水,则颍河已先落矣安得不夺八丈沟而南!
必然之理也。
一、据史昱等打量到,罗适回易八丈古沟,创开六处,计取民田二十七顷八亩,合给还价钱,或系官田地,虽数目不多,而罗适未曾入钱数内
又看验得地疏恶合用梢桩,土薄水浅地脉沮洳,开未及元料丈尺间,必有水泉,又难为倒填,车水兴功
地形高下不等,而沟底须合取令慢平,沟身既深,沟面随阔,则适所计料,全未实数
一十八万人夫及三十七万贯石钱米,必是使用不足
八丈利害大略,具上件三事,其馀更有不便事节未易悉数,兼已略见于路转运判官朱勃申省状内。
及考之前史,邓艾本为陈、项间田良水少开八丈沟,正与今日水患多之意不同已论之详矣。
伏望圣慈指挥,将朱勃申状与臣所奏,一处看详,即见八丈不可事理实状了然明白
乞早赐果决不指挥,以安颍、寿之间百姓惊疑之心。
不胜区区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据崔公度状称,取到寿州浮桥司状,照验昨来五六月间颍州大水之时,淮水常年大小显见自是诸河泛涨,并积水为害,并不干淮水之事。
看详崔公度所言,显是只将是年淮水偶然不大,便定永远利害未委崔公度如何保得今后淮水与诸河水不一时皆涨乎?
又,臣问得淮、颍农民父老,若淮水小,则陈、颍诸河永无涨溢之理。
公度所言,必非实事。
贴黄罗适计料八丈沟要开深一丈,而汝阳县官吏,只计料八尺
不知,据数申上,其疏谬例皆如此
贴黄胡宗愈罗适等皆言八丈沟成,恐商贾舟不复颍州故州城里居民豪户,妄生异议
勘会河水涨,每年中无一两月,其馀月分,皆系水小。
罗适图序云,八丈沟上口岸去蔡河水二丈五尺,而八丈沟止于地面上开八尺,除大水涨时,沟口方与蔡河相通,至水落时,沟口去蔡河水面,乃高一丈七尺,颍人何缘过忧舟船不入城下
显是巧说厚诬颍人,以伸其私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