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诏边吏进取及论鬼章事宜劄子1087年9月27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一、《文编》卷一七、《右编》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二年九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苏轼劄子奏:臣闻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若不服其心,惟力是恃,则战胜而寇愈深,况不胜乎?
功成而兵不解,况不成乎?
顷者西方用兵累年先帝之意,本在吊伐,而贪功生事之臣,惟务杀人争地得尺寸之土,不问利害,先筑城堡,置州县,使西夷憎畏中国以谓朝廷欲得地,非尽灭我族类不止是以并力致死,莫有服者。
今虽朝廷好生恶杀,不务远略而此心未信,憎畏未衰,心既不服惟有斗力力屈情见胜负未可知也。
今日新获鬼章,威震戎狄边臣贾勇,争欲立功以为河南之地,指顾可得。
正使得之不免筑城堡,屯兵置吏,积粟而守之,则中国何时息肩乎?
乃者王韶熙河全师独克,使远虑,诛其叛者,易以忠顺即用豪酋而已,则今复何事
其所兵连祸结罢弊中国者,以郡县其地故也。
往者不可悔,而来者又不以为戒,今又欲取讲主城,曰:「此要害地,不可不取」。
方唐盛时安西都护长安万里,若论要害自此以西无不可取者,使诸羌知中国进取不已之意,则寇愈深而兵不解,其祸岂可量哉!
臣愿陛下深诏边吏,叛则讨之,服则安之,自今已往无取尺寸之地,无焚庐舍,无杀老弱如此期年,诸羌可传檄而定
朝廷至意,亦自难喻,将帅未必从也,虽日行文书,终恐无益
驿召陕西转运使一员赴阙,面敕戒之,使归以喻将帅,而察其不如诏者。
臣又窃闻朝论谓鬼章犯顺,罪当诛死
譬之鸟兽不足深责,其子孙部族,犹足以陆梁于边。
全其首领,以累其心,以为重质庶获其用,此实当今良策
然臣窃料鬼凶豪素贵老病垂死,必不能甘于困辱为久生之计。
自知生存终不得归,徒使其臣子首鼠顾忌不敢复雠必将不食求死,以发其众之怒。
就使不然老病愁愤自非久生之道,鬼章若死,则其臣子专意复雠,必与阿里骨合,而北交于夏人,此正胡越同舟遇风之势,其交必坚。
而温溪心介于阿里骨、夏人之间,地狭力弱,其势必危。
若见并而吾不能救,使二寇三面以窥熙河,则其患未可以一二数也。
臣愚计,可诏边臣与鬼章约,若能使其部族阿里骨而纳赵纯忠者,当放汝生还,质之天地,示以必信。
鬼章若从,则稍富贵之,使招其信臣而喻至意焉,鬼章既有生还之望,不为求死之计,其众必从。
以鬼章之众与温溪心合而讨阿里骨,其势必克。
既克而纳纯忠,虽放还鬼章,可以无患,此必然之势也。
西羌本与夏人世仇,而鬼章本阿里不协若许生还,其众必相攻,纵未能诛阿里骨,亦足以使二盗相疑不合也。
太史慈孙策战,几杀后得,释不诛放还豫章,卒立奇功
李愬吴元济李祐解缚用之,与同卧起,卒擒元济
豪杰名将不能行此度外事也。
议者或谓鬼章之获,兼用近界酋豪力战得之仇怨已深,若放生还此等无全理。
以谓不然,若鬼章死于中国,其众雠此等必深。
若其生还,其雠之亦浅。
此等中国为援,足以自全
自古西羌之患,惟恐解仇结盟
所在雠敌正中国之利,无可疑者。
出位言事不胜恐悚待罪之至。
取进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