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石司理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四、《皇朝文鉴》卷一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容斋随笔》卷四
吕主簿过访,蒙示长函大编,副以手书
发而详读,其文采灿然,是可喜
趣尚了然,是可畏
凡人悦目娱心之物,固所喜;
及见其志趣特立不与流俗汎汎然者,宁不畏哉!
仍闻吾子壮齿也,茍有是心,由是道,虽使孔子见之,必曰可畏况今人乎!
又念往昔,尝及见先大夫关陕间,今又见故人之有子,少年自立,则其喜又可知也!
然其礼,有如事贵;
味其言,有如问能:兹二者,窃有疑焉。
设以我为贵乎,兹缪矣。
如我之所居,人莫不贱之,匪特人之为贱,亦尝以自贱也。
兹固不足多晓。
唯是问能求益,渠敢遽然
闻命已来,勿知攸济。
尝思之,当少壮之时,尝为世俗之学矣,亦为世俗之事矣,苦形劳心至于今日
晚得贤之书,参味先生长者之论,乃知前日用心者非也。
思欲改辙剡心,变姓名江海,则齿脱发秃,形骸若是,朝暮之人也。
用是自悼自咎,自笑自骂,继之以涕泣悲愤而何及哉?
又念无言不雠之训,茍吕君覆将及门何以报之?
日用陨穫,反覆于心。
无可柰何,尚有一话可以为下执献者,又皆人之事。
昔予为童子,居乡闾学者
是时眉山任师中幕府,尝听师中讲道事业
乃云:「吾蜀人自往已来,多艺文而少政事
前辈朝廷,历郡国,有闻于人者,为不少也。
求之吏事,唯何圣从陈公弼二人而已
小子不才,敢出其后」。
当时闻之师中,且不知为何语也?
既年渐长,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是时文忠欧阳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为学者所共趋之。
每听诸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
欧阳公多谈吏事
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喻也」。
公曰:「不然
吾子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
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
且以夷陵荒远褊小如此天下可知也。
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迨今三十馀年,出入中外,忝尘三事以此自将
今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
我自观,亮是当一言之报也」。
自得是语,至今四纪未尝一日去心
是时苏明允先生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
其后子瞻与人讲说,亦必自任吏能
或问之,乃曰:「我与欧阳公、陈公弼处学来」。
师中子瞻,亦自负之语尔。
近岁舜民谪居房陵,得陈公弼修城记》。
尝以此事,书其碑阴
今又敢为下执献。
夫君子学道也,闻之有先后得之浅深,亦系其根性利钝
政能勉之而已,少加意,则可以得之
孔子曰:「居之无倦」。
非若道学之难也。
吾子少年有立何所不致所谓先立乎其大者也,兹事乃其绪馀尔。
偶因执笔不觉,幸亡以耇陋为忽。
非惟左右之为告,兼告之苏在廷两蜀士君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