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吕吉甫 北宋 · 王令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三、《广陵先生文集》卷一九
顿首吉甫阁下:辱教甚厚,其所推望,期我于君子,令乃鄙者,何能及是乎!
虽然,事固有不然不容默默
以谓今之庠序,非古之之庠序也。
章句是程,茍得利者是学,日夜讲之,几希而不祸仁义也。
必由今之法度则不自信之士;
不由今之法度,惟古义是陈,则不有问者,言之何哉
不有听者,告之何哉
古之人所以教者,盖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岂不欲尽闻其道耶,势不可耳。
以谓若是,则人非自得之
非自得之,则资之不深
资之不深,则居之不安
令观近世之士,固有力学矣。
惟其志意不安所闻行义繇于道,其弊在学不明、知而不信耳。
学之不明,惑也,复何言哉?
知而不信者,繇口言之而耳听之,其思不至乎心故也。
《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况欲聚无求之人,告以其所突之行耶?
不听也必矣。
有听之者君子其告之若是乎?
令故曰,今之庠序有德者所不居,不及则不敢居。
前之所言,盖推明今古同异不德者之为不为耳,皆不为不肖发也。
前日扬州有以其拒府命之者,令怵惕以惊,知非其所居也。
忸怩以惭,既不得已也。
以是告之,自以不肖之学,慕于古人者当如是敢自取进退于其间也!
夫世之公卿大夫不谋道德久矣
冯公信贤,不知令之不肖,欲收之于民众之编,折公卿之势,而以礼加之,此乃不茍然者,盖有意道德也。
令亦以谓人之过以古人望我哉。
不及是,茍以世人容悦之道报之,不尽其所言,窃以谓不忠,因自进区区不谓其传乃尔也。
令之不肖不足以信于人久矣,彼以所闻之异,故惊也。
夫以无足信之言,告不信之人,传所惊异之语,宜复于上者,失令之心也。
吉甫视令平日之言,岂不然乎!
「《诗》非法言」与「孔子弟子不为诗」,令语尝有之,但传者失令之意耳。
七十子之于仲尼,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彼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何暇作诗为事乎?
后世圣人者,取其文字而学之数百年,其说漫漫,沿其流而远其言,攀其华而不取其实,士之舍道德而争以文字为学也,令窃悲之,因其间及此耳。
古诗之在者三百,皆圣人因人言而存者,谓其道有在乎是者,故不废也。
孔、孟尝言曰「作是诗者其知道」,则其他不及道者矣。
故其用于诗者,可以兴,可以可以群,可以怨,用是而迩之事父则不悖,远之事君则知义
夫学固多术矣,欲为大人者学为大人,欲为善人者学为善人。
何谓大人之学?
先王法言不言,非先王德行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者也。
何谓善人
践迹,亦不入于室者也。
古诗之得圣人道者多矣,其有不合圣人者,岂少乎?
然其意之所存要归乎善,则其作于善人者多矣,岂容无择乎?
士之学孔子,乃知尽信其不择,推古之为者以为道,而教后世,乃大放于言以驰骋,其末习用,壮其夸淫靡丽之为,其间虽有不失正者,吾恐扬子所谓风一而劝百,壮夫不为也」。
孔子曰:「君子于其无所而已矣」。
如世之作诗者,能无苟乎?
令故广孔子之意,以谓存诗所以载道不作今世之诗,未必不为道也。
何以之?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此古人所以学也。
施之于古诗不可耶?
颜子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夫学固自有约也。
孔子言传于今者盖然。
其诗有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则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则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孔子岂毁诗者耶?
之有不便,义之有不尽耳。
固曰学者岂可执诗以尽信乎?
吉甫之问,复自陈不肖,试一思之,回示其末也。
不宣
再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