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乐禁 北宋 · 侯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五
臣闻《周官·大司乐》:「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趋数放滥之谓淫,哀乐失节之谓过,邪厉怨伤之谓凶,惰废不恭之谓慢。
臣愚以谓自汉而来,凡乐声无有不涉乎四者也。
今夫衢涂之间,一人鼓琴焉,一人鼓筝焉,上而观者必胁肩侧足鼓筝之地,非恶乎琴之人也,以琴音之淡而筝音之繁会也。
今之琴非古声也,其嘈然者盖已流而入于郑矣。
天下之人犹以为淡,况太古乐乎
淡然以粹者,人之性也。
情感于物而汩其所以淡,是故衣而恶夫帛之淡也,则金玉锦绣然后适其体;
食而恶夫粱肉之淡也,则盐梅菹臡然后适其口;
居而恶夫宫室之淡也,则峻宇彫墙然后适其心;
听而恶《雅》、《颂》之淡也,则郑音卫曲,然后适其耳。
是皆情感于物而至于是也
夫乐,生于人声者也。
人生有声,声生而有淫正之殊。
羲、轩之世,其声不能无淫正也。
圣人观之曰,正声将以养天下和也淫声将以丧天下和也
淫声虽若可乐,而荒心溺志,卒之丧天下之和,是天下鸩毒不可用也。
正声虽淡,而肃雍雅正足以天下之和,是天下良药也,当用之以治天非僻祸乱之病。
伏羲作《立基》,神农作《下谋》,黄帝作《云门》,少皞作《九渊》,颛《茎》、喾《英》、尧《章》、舜《韶》、禹《夏》、汤《頀》、周之《武勺》,皆取天下正声而为之也,皆所以天下之和而归之仁义也。
圣人能于教民,虽有淫声,民将指鸩毒不敢近也。
朝歌北鄙靡靡之音于斯之时,民已化而入于淫声矣。
武王周公能于教民,故商受诛而淫声夕止,天下之人皆知其为鸩毒不愿乎复闻也。
周襄宋、卫、齐、溺音并作倡优侏儒猱杂子女
孔子伤之曰:「放郑声郑声淫」。
疾之之甚也哉
夹谷之会,戮齐优荧惑诸侯之罪。
奈何无文武之时、周公之位,而不得大施其所欲行,自此郑、卫之声横流天下不可遏矣。
前世之君亦有放黜郑、卫者,或不能制为雅乐以导民,或徒禁于民而用于君,是以虽欲放黜,而不能救其弊。
汉哀帝性不好音,诏罢乐府官,是独能之而无所以放之之具也。
唐中宗令凡教乐如《周官》禁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而宫禁之间实用郑、卫,是独禁于民而已,宜其皆天下所不从也。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凡欲禁天下郑、卫,非天子不能也。
必先雅乐,以行于天下而后令之曰:凡旧乐皆罢,不得复作作者有诛。
冠、昏祭祀宴会酺饮一用新乐如此,则淫声可放而雅乐可兴矣。
锐意放郑而不先为之制雅,犹民冬衣絺绤,恻其不足以为温,而使之勿衣,其言是也,然吾无缊袍之赐以及之,则民将复取絺绤而衣矣。
方今雅乐虽未立于天下,而淫声新戏不可使盛纵于四方,以流僻生民之性。
近时新声屡创而伶人日盛中民下户,茍能谈笑剧谈往往四民之业而入于伶人,语辄见赏动辄得利
仁政蟊贼也。
伶人用之于朝宴,是匹夫荧惑人主也。
用之于将相,是匹夫荧惑大臣也。
用之于州郡,是匹夫荧惑诸侯也。
用之于民私,是匹夫荧惑生灵也。
四者皆孔子之所必诛也。
学者不以为非,中人不以为惑,皆习之然尔。
臣闻柱正则室正,肘直则掌直。
新声不作民间莫如教坊制曲
伶人转缘于南亩莫如都城杂戏
乃徐谕天下,为之禁命,以示制乐之渐。
不为苦节,而天下闇然日趋仁义,兹教化之深益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