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养材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六、《圣宋文选全集》卷二○
之世,民莫不乐于善而趋于笃厚,今之世所谓独行君子者,之民皆以为常,故谓之五常
有异于此者,当世指之为凶人以为天下大戮矣。
何哉
教道素行为善之人多也。
后世衰俗薄,如四凶滔滔皆是,故天下以孝悌为异行,以忠信奇节
父兄者望厚赏,而无过以谓大臣,其崭然出众而以贤杰自名者,有不及之民者矣。
如之何天下治一二于唐虞也!
王者大务,莫急于教。
教者,所以养材也。
养之久,材为之日众
无教之养之之道,则材为之日寡
材众足用,材寡则不足用矣。
人之生也,自非圣人自然之质,未有不待教而成者也。
是故父兄之善教,一家人才者必多;
师儒之善教,一塾之士才者必多;
国君之善教,一国之臣才者必多。
非天之有所私,聚才而生之,所以养材之道备,使材能不得不成也。
不善教,则中人以下莫不陷溺而入于不善故人众而才者少。
非天之有所恶,不善而生之,其所养之之者非其道,使才能不得而成也。
诚使王者善养天下之材,则聪明敏之民,皆将化而为才,取之而称所求,用之而所使
昔樊氏善为生,尝欲作器,先种梓漆
里人初笑其迂,后皆从而假器用焉,故樊氏之富倾天下
一为生之民,尚知为数十年之先养其材,然后治器
王者万世盛哉
三代之治,莫不养材,而周最为备。
秀于民者养之于乡,秀于乡者养之于学,秀于学者养之太学,秀于太学者论而辨之,位而禄之,而养之朝廷,或为公卿大夫,或为牧伯将帅,皆繇此乎出。
古者五十而后爵,自成童至于五十,其耳之所闻,目之所睹,其心之所存莫非诗》、《书》、《礼》、《乐》、仁义忠孝之道,虽有顽悍奇袤而不去者,抑亦寡矣。
自幼至于成童,其君上之所令,其父兄之所率,其师长之所诲,莫非文武大道,虽有天资昏蔽不可成才者,抑亦寡矣。
故周之世也持长诗人美之,而《菁菁者莪》之篇作。
至秦则不然焚灭先圣之术,其所以示民者,非刑则战,民莫不奸谲好乱,相糅而为恶。
一旦俱乱,而秦亦不能御也。
东汉经术太学大盛,而四方老师大儒,或教授千人,家薰户习,咸竟于学。
于时天下贤能日益多。
明、章之后童昏相继,推其微弱暗暴之势,可以朝夕而亡。
长久历二百载,与西汉等,岂非君子众多之力欤?
今天号为太平,然养材之道微缺学校为废区,博士冷官,士之进于仁义者,非其性则或其家之训,而国家所以教育之道不行焉。
是故仁义之才日寡,取之而不称所求,用之而不称所使,忽有可忧之对,至大之责,或四顾无所付,此才不素养之效也。
孔子虽圣,其权则匹夫然而门弟子中人以上莫不成才,欲相而有如颜渊,欲将而有如仲由,欲使为诸侯有如仲弓,欲使宰而有如子游子羽
唐太宗将相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多出于西河汾晋之间,大抵王通门人也。
一圣一贤养材而材之富也如是
今材不素养故以天下之大,而常患无人
以谓左右皆正,小大皆治,势危而有以扶,事亟而有以托,在乎得材。
材之易得,在乎素养
素养之术有三:一曰学校,二曰选置五经博士,三曰复汉之太学生员。
三者行而教之养之之道备,学者于是古今,乐名节,而文武之器班班出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