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举士 北宋 · 王安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六、《皇朝文鉴》卷一○四、《经济类编》卷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九六
朝廷间岁下诏,自进士等而至明法,听其以状来谒,既贡于乡而礼部又加之以升黜然后第之于廷,公相百执之选,概出于此
臣愚窃敢议其不然者。
待之无其礼,则不足以有耻之俗;
之无其实,则不足以得可用之才。
其进也,未尝知其行于畴昔,而一日使之,更相保任贤否于以类致,则保任不足恃也,固可知矣。
惰游苟贱见弃闾巷,而得与豪杰之士驰骋上下
有司一吏谁何于前,而擎跽俯伏听命于后。
其试也,守之以吏卒,而讥诃搜索,恣所欲陵,有司以其混淆而不欲宽以绳墨,率以谓无求于彼,而彼有利于仕也,待之以此足矣
彼习于耳目之久,而既仕之后,其能撄以廉耻,而不侥倖声利乎?
所谓诗赋策论章句律令之艺,不足以天下之用,而徒以弊学者精锐之志。
限以礼部之格,而可否出于数人之断,设尽如其格,固不足善,又况取舍未能无缪于好恶乎?
古之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今之人常患乎好自私也,为有司者未闻自以不能求止者,于是有幸得之士也,彼既幸矣,一日必任有司,而好其类者能勿取乎?
所以溃溃然不劝沮,而无以抑其来也。
所谓贤良茂才之学,其敝尤甚者
六经史氏百子之说而兼之传注乖离精粗无所不记,然后应有司之问。
虽使聪明捷敏之姿,而所阅如此之博,则理必不能深探熟考,以得圣贤之意。
虽无声病拘牵,而擿抉名数,难其中选,未尝试其一言之效,而卒所以得者,不过善其记问文辞而已
推恩进士上第者,皆计日以致高位
朝廷其然也,故稍裁之,虽徒能见于此,而其敝有不尽革者,此臣之所未谕也。
议者方且谓今贤不乏朝廷,而其法亦足以得人矣,何必易哉?
孰知夫此盖得于万一之幸尔,以今天选用不一,而任事者常患乎不学也。
昔郑以尹何为邑,而子产卒不之与,曰:「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也」。
彼以一邑而犹不可以不学之人,又况任有大于此者乎?
诗赋章句律令,非古之所谓学也,徒可以求举于今尔,施之行治,而茫然未尝阅书也。
策论稍异于此,然亦取辞而已
设法四方万里之材,一切无所遗逸,以今观之,其能无所遗逸乎?
固知不能也。
其甚则患夫有道德者往往耻于求举而僶俛以为,贫者又多困于不售
夫不售者,古以为有司之罪,而今之操升黜者反咨嗟叹息以为彼有所制,而吾亦无如之何
天下而使有道德者耻不愿仕,有司不得行其志而归之于命,然则法之弊也可谓极矣。
幸今君圣臣贤一时之盛,能相与博尽群臣之谋,而究极其本,又何患不可革哉?
以为宜使为进士者,人占二经,策以古今治乱,而使传经以对,反复于一二日,而用此易其诗赋
贤良茂才宜罢勿试,敕近臣荐士材行尤异者,聚之京师,而数使豫朝廷议论
实可用则宠之官卓荦者待以台阁之选,而其下则使内外之官辟为其属,如不称所闻,则坐其荐者。
律令学可废勿举,学究则去其贴经墨义,而责以大旨不必规规然蔽于传注也。
庶几得可用之材矣。
而欲养之廉耻,而使其不自列也,则宜敕内外学校,而士无不学于其中,则任事可以察其行而不必使之类相保任也。
此固未足以为成法万世,然朝廷能继之以悃悃不倦之意,而讨论已熟,为之以渐,则三代之法自此不复者乎?
君臣之际,力行何如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