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昭文相公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六、《都官集》卷一○
具官某,谨拂揆日斋虑裁书顿首再拜惶恐有闻于昭文相公阁下:某尝伏谓君子蹈道行乎天下,甚哉,求适乎用舍去就之难也!
人生不慕富贵而恶贫贱
不美膏粱而厌藜藿
不悦文绣而褫蓝缕
不快使令便嬖,而悯劳苦其肤体?
不乐志泽日加天下,而嗟穷拂其所为?
不好声名白于日月,而耻湮没无闻
顾天非无有馀之势,而不足称己之养,伸己之愿。
然而君子蹈道行乎天下者,遇不遇得不得人人未尝齐也,是何也?
或曰,时也。
君子不谓时也。
且周公相天下,朝诸侯,如运之掌。
得时乎,则生周公之时者,伯夷叔齐饿死孔子旅人四海,死无置锥之地
不得时乎,则生孔子之时者,管夷吾晏平仲尝以其君霸。
是以君子不谓时也。
或曰,命也。
《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周公固达矣,远则四国流言,近则成王不知周公惕然不获光明文武之道,而大坠辅佐之业,乃作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
仲尼固穷矣,失鲁司寇,将之荆,既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其适诸侯也,未尝不皇皇然
使周公谓命也,则不流言而惧;
孔子谓命也,则不诸侯
是以君子不谓命也。
然则其馀用舍去就之间,亦可谓难矣。
周公管夷吾晏平仲得其所就,就之不为谄;
孔子伯夷叔齐得其所去,去之不为固
后之就者,不有周公管夷吾晏平仲之道而仕者,皆茍仕也。
后之去者,不有孔子伯夷、叔齐之义而隐者,皆妄隐也。
故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之于人也,审己所以去就,求不失其正为不难
处人所以用舍于己,使不失其义为甚难。
茍能审己,又能处人,故不以人之将舍己者就于人,不以将用己者去于人。
其所舍,虽得之君子曰「曾不黔敖饿夫也」;
其所用,虽得之君子曰「是视天下而路也」。
古之人,其难于用舍去就之分如此,今之人奚独不然
非慕富贵、美膏粱、悦文绣、快使令便嬖乐志泽加于天下好声白于日月之甚也;
非恶贫贱、厌藜藿、褫蓝缕、悯劳苦、嗟穷拂、耻湮没之愈也;
周公孔子管、晏道亡也。
是何也?
时然也。
古之所以就于世者,道德成于国人,则乡大夫乡先生礼而宾之矣;
辩说合于卿大夫,则公执礼而见之矣;
志策闻于国,则国君束帛而求之矣。
非若今以言语度量揭于有司群群而来,合则得之不合则去之,如此之薄也。
古之所去于世者,去于鲁则之卫,去于卫则之齐、之晋、之宋、之秦,或之四夷,非若今不合于有司则匹夫矣,或穷且死而已矣;
不合朝廷则为黜臣,或锢且卒而已矣
是以今之君子,尝不及古人磊落去就出入之节,而上之人无恐恐一士之悔。
虽然,谓古之所以舍人之道未能遽复之可也,谓古之所以用舍之道不足复不可也
谓今之所以去就人之道,虽失士,而不可出于中国可也,谓今之所以去就人之道无失在中国不可也
有人焉,好古之道,持古之所以用舍去就之义,而不出天下,其将以古之道与古所以用舍去就之义望于吾君吾相而已乎?
不以古之道与古之所以用舍去就之义望于吾君吾相而已乎?
孟轲曰:「我非之道,不敢陈于王前。
岂不仁义之道哉?
其心曰,是恶足与言仁义也。
齐人无如敬王也」。
今其来也,如不以古之道与古之用舍去就之义望吾相,不恭莫大焉。
古者旌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
虞人,野之鄙人也,不得其招则不往,况国士耶?
今之天子以招天下之士者,有若六博之道耳,或偶以胜,或偶以不胜
不胜不得怨,胜者曰幸,不幸偶然也。
所谓六科以策天下之士者,则又甚矣,乃若寠数之术也,然六题者,必命群籍隐奥嵬琐之言,而加之参互离绝,以求为难知之势,幸则知之,为中选不幸不知不知为不中选
然而天下之士,负经世王佐之略,如汉之董仲舒直言敢谏之心,如唐之刘蕡袖然于是科者,不可谓得其招而来也。
谓今之天下应选之士,虽有古人之道,而无古人之节,故不得其招而往,亦不可也
盖以朝廷承平熙洽巷歌里诵,文章声名,际天接地,歛材日繁得士亦众。
臣工如《棫朴》之富,岩谷无《考槃》之乐。
士之生是时也,名不齿当路则不为乡人
不及禄食,则卒困于畎亩
求而不得者有之,未有不求而自得之,故皇皇汲汲而来也。
之任士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是以材有馀,治道不足
今之于士也,求其所不知而问之知,就其所不能而责之能,虽得之,盖亦不赡矣。
比岁诏举所得不过一人甚者天下一足以充其选。
非士亡也,任其所短而不任其所长而然也。
以若所举,为吾君吾相者不可为动心而已乎?
古之于士也,不惟举而用之,其所以礼之遇之固有道也。
有若周公焉,为文王之子,为武王之弟,为成王叔父,其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布衣之士,所执贽而师见者十人还贽而见十二人穷巷白屋所见四十九人进善百人,教者千人,朝者万人
是古人之于士者,亦多术也,或爵之,或禄之,或尊之长之,或教养之
非若今挟甚重之资,持不可合之势,与者穷日大荣之,否则悻悻而拒之,訑訑如也。
近世名制举者亦可考矣,有若唐武德之举,不有常制,皆标其目而搜扬之,文策高授以美官其次不过得一出身耳。
岂若今揭殊众之选,名非常之举,得之不旋踵富贵否则弃而去之,碌碌如也。
某尝远观周公成王世及唐武德之时,礼修乐备,刑清讼简,家富人足,颂声休烈焕乎甚盛,毕、召、虞、虢,众圣相与辅佐其次房、杜、魏、李众贤相与谋议,然且进善之意如此之勤,取人之法如此之当。
以彼较今,不为无事
是宜吾君吾相,方孳孳天下之士,大约古之制,少釐今之为,求必得而后已也。
阁下道德功业不独于今一人,于数百年中特一人耳,岂止能致吾君武德之君而已,自比于周公不为过也。
不肖,无古今术学,徒慕古人之节义
窃幸阁下讲道致治之期,留神收士之日,不自虞度,起于海滨,求致身阁下爵禄长养之中。
前此者故持所撰《治说》五十篇委置门下,如蒙阁下察其言,信其所存,其为求合于世之道,粗曰不茍矣。
然而复陈区区如是者,今蒙朝廷收采,俾从事有司有司必将发难知之题,举一人二人之合,幸而得之未可知也。
不幸记诵不及科指不明,遂为碌碌者,俛首而去,则终年不能阁下门墙,而无路尽其愚忠矣。
故尽布之,求无愧古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