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禄隐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五、《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九、《圣宋文选》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六
孔子逸民,先伯夷叔齐而后柳下惠,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也,柳下惠降志辱身矣」。
孟子三圣人者,亦以伯夷伊尹之前,而扬子亦曰:「孔子高饿显」。
圣人之所言高者,是所取于人而所行于己者也;
所言下者,是所非于人而所弃于己者也。
然而生于可避之世而未尝避也,盖其不合则去,则可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矣。
至于扬子,则吾窃有疑焉尔
王莽之乱,虽乡里自喜者知远其辱,而扬子亲屈其体为其左右之臣,岂君子固多能言而不能行乎?
抑亦有以处之,非必出于此言乎?
曰:圣贤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
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不同,非君子也。
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
盖时不同,则言行不得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
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
迹同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
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迹久矣
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
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
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圣贤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
至其宗于道,则同矣。
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
圣贤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孟子曰:「伯夷柳下惠圣人也,百世之师也」。
如其饿显,而必其出于所高,则柳下惠安拟伯夷哉?
扬子曰:「涂虽曲而通诸夏,则由诸;
川虽曲而通诸海,则由诸」。
言事虽曲而通诸道,则亦君子所当同也。
由是而言之,饿显之高,禄隐之下,皆迹矣,岂足以圣贤哉?
唯其能无系累于迹,是以大过于人也。
圣贤之道皆出于一而无权时之变,则又何圣贤足称乎?
圣者知权大者也;
贤者知权之小者也。
之时,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三人者,道同也,而其去就若此者,盖亦所谓不必同矣。
《易》曰:「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君子无可无不可也。
使扬子不至于耽禄于弊时哉
于时不可去,必去,则扬子所知亦已小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