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性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八、《公是集》卷四六、《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人之性必善乎?
曰:然。
人之性可为乎?
曰:否。
性同也而善不同,善同也而性不同
故善有上,有中,有下。
上之中又有上焉,中之中又有中焉,下之中又有下焉。
上之上者圣也,其次仁也。
中之上者君子也,其次善人也。
下之上者有常也,其次齐民也。
不能圣,善不能为君子齐民不能有常,而谓人皆可以,谬也。
曰:苟如是,人有性矣,性有善矣,善有等矣,则学无益乎?
曰:否。
玉之为物也,人知其宝也。
有相倍差者,有相十百者,有相千万者,则岂一玉哉?
人之性何以于是
虽有万镒之玉,不剖不见宝,不琢不见用。
人之学,何以于是
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世乱礼废,人莫自学,学又不能克其性,此孔子所为喟叹
然则人之情恶乎
曰:否。
情者,性之动也。
性既善矣,情安云恶?
子见夫影乎?
形曲而曲,形直而直。
夫情亦犹是矣。
性者仁义也,情者礼乐也。
今夫未有不亲其亲者,今夫未有不尊其尊者
亲亲之谓仁,尊尊之谓义。
故性者,仁义也。
亲其亲,驩然乐矣
尊其尊,肃然恭矣。
肃然恭者,礼之本也。
驩然乐者,乐之原也。
故情者,礼乐也。
圣人仁义人性,以礼乐人情未有礼乐而非善者也。
背其性,或毁仁义,此非性之过也,背其性也。
丧其情,或弃礼乐,此非情之过也,丧其情也,物有夺之矣。
是故适其理则喜,违其分则怒,亲之则爱,害之则恶,生则乐,死则哀,此皆民之善者也。
君臣以此相保父子以此相亲夫妇以此相睦,长幼以此相序,贤不肖以此相别圣人以此起,君子以此治,奚谓不善耶?
今夫水火,人所恃以生也。
火失则焚,水决则溺,非水火之罪也。
焚者相继,溺者相及,无怨乎水火而弃之者水火利用也。
独至于情,而以谓不善乎?
无已,则忘其情者而善乎?
禽兽木石之为乎?
可知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人之性皆可为」。
过言也。
尧之时不为无人,尧而已矣。
舜之时不为无人,舜而已矣。
文、武周公之时不为无人文、武周公而已矣。
孔子之时,可以治国家天下者,惟七十馀士,亦不为无人孔子而已矣。
安在人可为哉?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悖言也。
夫古之人曷为教人反其性、背其真而为道哉?
信斯言也,是圣王礼义无所积而起也。
扬子曰:「人之性,善恶混」。
饰言也。
善则善矣,恶则恶矣。
圣人者,生而神焉,其何恶之存?
韩子曰:「人之性,上者善,下者恶,中者善恶混」。
虚言也。
昔者仲尼云乎:「性相近,习相远」。
必上者而善,下者而恶,是白黑而已,何相近之有?
是四者,皆所以尽性也。
孟子可谓知之矣。
不知性之善者,不知仁义所出也;
不知情之善者,不知礼乐所出也。
是故有反仁义于性而为道丧礼乐于情而为达,生于其心,害于其躬,发于其躬,害于其俗。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