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为治论1055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五、《曾子固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修先王之法度,而先之以笃好力行之义以成其化,则其体虽大,四海九州虽广,其治不难至也。
不先之以笃好力行之义,则虽有良法不能行。
不守之以法度之具,则虽有笃好之能,至与两者之皆废。
则其体虽小,其去人虽近,有不能集于治者。
或谓先王法度去今千有馀岁,不可行也。
修先王之法度,非必服古衣冠乘车出入席地而坐,用俎豆之器、俪皮之聘,然后治也
复农于田,复士于学,复官于职,兵于耕,复佛老于无,以正民之业,制礼节用养民之财,修仁义之施以教民之俗,先王法度大者不过乎此。
而因今之器,顺今之变以行之,归之乎不失其所为之本,不务其末而已,时之相去万岁可行也。
楚汉陈隋之际,天下争于战攻,人之在者少矣,耕之废孰有甚此时
文帝、太宗养之以少求广爱之思,诱之以自然之势,则数岁之间,耕者有馀食,然则非不可复于田也。
秦既焚书册,绌礼义,绝天下之学,未有酷于此时
汉武以来学校,专之以经,励之以行,其制未可谓备也。
其中间又或存或熄,然而士皆蒸薰渐渍至于东汉之日,怀道德、救衰微君子皆由大学而出,然则士非不可以复于学也。
秦、隋之亡,在位者皆不称其任,人才不见未有甚于此时也。
汉、唐受命高祖太宗百职之员,充其选者皆向时之士,非借才于异世也。
变业而示之,则人人自奋争出其才,求将相则得将相,求百执事则得百执事之才,欲除敝则敝革,欲修政则政举,无求不得无为不成
由是观之,顾所以之而所以之如何耳。
汉武之末,纲纪大坏矣,官之耗乱未有甚于此时也。
宣帝总核名实信赏必罚而公百官皆称其职,然则非不可复其职而使也。
隋唐之际,无井田之法千有馀岁,兵之易农未有久于此时
天宝之后,将立于军二百馀年。
而至周,天子军中之所立。
天下之势劫于兵之骄,患于兵之不可用,未有极于此时
太宗开府设卫,则兵归于田。
世宗能诛其奔军之将,则行师四方无不如其意者
然则非不可复于耕而使也。
武宗之时,佛入中千年,人之相化,家酣而户溺矣。
然而一朝去之,受冠带而为民者几五十万,曾无一人之阻,然则佛、老非不可复于无也。
魏、唐之际,毛玠杨绾之势耳,然而千岁之奢,不旋日而效,然则何患制礼节用不可行也。
秦、隋之后,灭廉耻,捍文网未有如此熟烂也。
然而文帝、太宗一日变之,则人人自厚大臣至耻言人过,百姓不烦于刑,然则何患仁义不可施、俗之不可变也。
凡吾之欲行者,此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择之而未精,为之而未详然而亦各随其小大深浅如其计,见其效。
茍有大有为之心,则知明先王法度而用之,先之以笃好力行之义以成其化,其说非迂,其道易行也。
昔秦设首功之科,驱人于敌场,非伤即死然而士皆靡然乐斗而喜战,此岂徒畏法哉?
以秦之笃好力行之以移其俗也。
今为治不改其业,不违其欲,所行者常礼所为常道,谨其节文而尊其行,养之学校,而率之以身行,示之以所好恻怛恳诚之心,其亦孰有不从而劝者乎?
且民之生不见先王法度,不闻其教而日习于今之俗,故不能无恶也。
使皆粲然日见恭俭之节、仁义之施,晓然皆知其行之易成,其物之易足,上之所好之在此也,则亦何为而不率乎古之人?
其时、推此道以行于天下者,唐、虞文、武之君,益、稷伊尹太公周公之臣是也
不得其时,守此道以俟后世者,是也
其法已行,其效已见,告后之人使取而则之者六经是也
然而士之欲有为者,言之欲切而反疏,行之欲通而反泥,遂若不可以为者,何也?
昔周之衰,诸子之徒散之诸侯管、晏孙、吴申、商之徒是也
诸侯用之,或伯或彊,仪、秦之说至倾覆也,亦安中国者各十馀年,彼岂不见于一时哉?
然而孔子恶其小,曾子耻其卑,至于孟子,尤独患之,何也?
盖以其非尽爱人之意,非极于治人之体,非醇于教人之法,非备于防人之具,为之以亟而见于事者陋,驱之以势而强于民者薄,偷合于诸侯而用,焉可也
本之以先王之法度,推之以化导之方,则彼恶足以论乎?
今其为失固已明矣,非必过人之智而后知也。
天下之士固尽学于孔子矣,而欲有为者复不能自信,此亦千岁以来学者之患也。
何哉
世之学孔子者,读书治乱之际,未尝不知其治由先王之道,其乱由后世之失也。
有为当世莫若其所学于孔子,而知者力行之,就其所以为治乱之故,其于公事最切,而于计最通也。
先王之道,有非俗之所能就;
后世之失,有非俗之所能去。
方其势牵于上下也,不能之而不茍,一则仆仆焉而求进其说,一则其与之合而自小也。
于是则宁贬道而随其失,不从先王而从近世,至不胜其弊也。
欲治人之所为者反病之,欲正人自我者反违之,其为之以亟,其驱之以薄,举其一,遗其二,急其末,忘其本,一切不异于诸子之为,又从而为说,曰近俗而易行者,尚无可奈何安能迂远之道为?
呜呼
何其惑也。
所为者得,固可以救其失,所行者大,固可以兼其小,未有所为者失而其效反得,所行者小而其至反大。
所谓言之欲切而反疏,行之欲通而反泥也。
为此者有原:讲之而不明,守之而不固汲汲乎欲有为者,固不可以为者是也
使其得君矣,则先王法度,其说非高,其具甚易,何顾而为彼乎?
孔子于周之末世,守二帝三王之道而不茍,孟子亦于其后孔子之道而不茍。
二子者,非不有为也,知不本先王之法度不可以行,不得可为之势则不可以行,不得可为之势则不可以强通
故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又曰「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
守之以终身,传之以待后之学者,此二子之见所以异于众也。
故闾巷之匠,规矩指画不可以非,不可以茍作而妄从,虽不用于世,其法度犹存,其为技犹良者,天下之知为匠者也;
规矩指画既非矣,茍作而妄从矣,虽用于世,其法度已亡,其为技已卑者,天下贱工也。
天下之士亦若是
自守而不茍者,天下之知为治者也;
其与之合而自小者,天下贱士也。
天下之知为治者,有不用则非在乎人;
天下贱士有用不用非常在乎己。
士之欲学圣人之道而仕者,得吾言而考之,其庶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