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葬论元丰七年正月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九、《司马公文集》卷七一、《皇朝文鉴》卷九六、《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八、《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六六、《山堂肆考》卷一五六、《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九、康熙《永州府志》卷四、《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九七、《渊鉴类函》卷一八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七
葬者,藏也。
孝子不忍其亲之暴露,故歛而藏之。
赍送不必厚,厚者有损无益。
古人论之详矣。
今人葬不厚于古,而拘于阴阳禁忌,则甚焉。
古者虽卜宅、卜日,盖先谋人事之便,然后质诸蓍龟,庶无后艰耳,无常地与常日也。
今之葬书,乃相山川冈畎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支干,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系焉,非此地、非此时,不可葬也。
举世惑而信之,于是丧亲者往往久而不葬。
问之,曰:岁月未利也。
又曰:未有吉地也。
又曰:游宦远方未得归也。
又曰:贫未能办葬具也。
至有终身累世而不葬,遂弃失尸柩,不知其处者。
呜呼,可不令人深叹悯哉!
人所贵于身后有子孙者,为能藏其形骸也。
其所为乃如是,曷若无子孙死于道路,犹有仁者见而殣之耶?
先王制礼,葬期远不过七月
今世著令,自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
又礼,未葬不变服,食粥,居倚庐,哀亲之未有所归也。
既葬,然后渐有变除
今之人背礼违法,未葬而除丧,从宦四方,食衣锦,饮酒作乐,其心安乎?
人之贵贱、贫富、寿夭系于天,贤愚系于人,固无关预于葬。
就使皆如葬师之言,为人子者方当哀穷之际,何忍不顾其亲之暴露,乃欲自营福利耶?
昔者,吾诸祖之葬也,家甚贫,不能具棺椁。
太尉公而下,始有棺椁,然金银珠玉之物,未尝以锱铢入于圹中。
将葬太尉公,族人皆曰:「葬者,家之大事,奈何不询阴阳,此必不可」。
吾兄伯康无如之何,乃曰:「询于阴阳,则可矣。
安得良葬师而询之」?
族人曰:「近村有张生者,良师也。
数县皆用之」。
兄乃召张生,许以钱二万。
张生野夫也,世为葬师,为野人葬,所得不过千钱,闻之大喜。
兄曰:「汝能用吾言,吾俾尔葬。
不用吾言,将求它师」。
张师曰:「惟命是听」。
于是兄自以己意处岁月日时,及圹之浅深广狭,道路所从出,皆取便于事者,使张生以《葬书》缘饰之,曰大吉,以示族人。
族人皆悦,无违异者。
今吾兄年七十九,以列卿致仕。
吾年六十六,忝备侍从
宗族之从仕者,二十有三人。
视它人之谨用《葬书》,未必胜吾家也。
前年吾妻死,棺成而歛,装办而行,圹成而葬,未尝以一言询阴阳家,迄今亦无它故。
吾常疾阴阳家立邪说以惑众,为世患,于丧家尤甚。
顷为谏官,尝奏乞禁天下葬书。
当时执政莫以为意。
今著兹论,庶俾后之子孙葬必以时,欲知葬具之不必厚,视吾祖;
欲知葬书之不足信,视吾家。
元丰七年正月日,具官司马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