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皇帝疏治平二年八月十一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一、《九朝编年备要》卷一七、《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续资治通鉴》卷六三
月日具位臣光谨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闻《书》曰:「面稽天若」。
《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盖言王者为天之子不敢不朝小心祗畏其命,如在其上,如在左右也。
是故洪范九畴五行为本。
王者祗顺五行之性,内谨五事治身外修八政治国,正五纪承天序,折衷于皇极之道,登用三德之人,参合龟筮之谋,察风雨寒燠之来,以省得失,知休咎导迎五福避远六极
万世不易之道也。
不胜狂愚,忘生触死伏见陛下即位以来灾异甚众。
日有黑子江淮之水或溢或涸。
霖雨涉秋不止京畿东南十有馀州,庐舍沈于深渊,浮苴栖于木末
老弱流离捐瘠道路妻儿之价,贱于犬豕
许、颍之间,亲戚相食,积尸成丘。
既而无雪,煖气如草木早荣,继以黑风
今夏疠疫大作,弥没数千里病者比屋丧车交路
至秋幸而丰熟百姓欣然庶获苏息
未及收获暴雨大至一昼之间,川泽皆溢沟渠逆流原隰丘陵,悉为洪波
一苗半穗,荡无孑遗
都城之内,道路乘桴城阙摧圮官府仓廪军垒民居覆没殆尽,死于压溺者,不可胜纪
耆耋之人,皆言耳目所记,未尝睹闻
此乃旷古极异非常之大灾。
陛下安得侧身恐惧,思其所以致此之咎乎?
性愚学浅,不足以窥测天意
窃以《书》曰:「天聪自我聪明天明自我明威」。
又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然则灾异之来,不在于它,茍人心和悦则天无不顺矣
《诗》曰:「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又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古之圣王未有不先其令名而能行其政于天下者也。
臣伏陛下践阼之初,上自宰辅次及朝臣下逮闾阎细民士伍厮养无不翕然同辞称颂圣德如出一口
皆云方今皇族朝谒八百馀人陛下仁孝聪明,为之首冠
知人疾苦,识其情伪节俭爱物刚果能断
既美先帝知人之明,又庆己身逢时之幸,涕泣共谈悲喜相半
臣愚以为汉惠帝无子,而得文帝仁俭谦恭百姓富饶,几致刑措
昭帝无子,而得宣帝勤惠明断,吏畏民乐号称中兴
然则,国无嗣子,而旁亲入继未必不为天意福祐社稷,而光启圣贤也。
私心自幸,又甚众人
俄而圣躬有疾上下之人思杀身为牲,粉骨为药,庶祈早瘳,以观圣政。
不意数月之后道涂之议稍异于前。
颇有谤言不专称美
逮乎周岁之外,则颂者益寡,谤者益多。
窃伏阙门之外日闻众论不胜怅恨痛心疾首,昼而忘食,夕而忘寝,为陛下深思其故,终不能明。
意者陛下举动循守之间,万一有所未思乎
敢以愚虑言之,盖有三焉。
陛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窃以皇太后仁明之德,爰自先朝布闻四方,加之保育圣躬在于襁褓
陛下入承大统不可全非皇太后之力。
陛下初得疾之时,外间言皇太后先帝梓宫之前陛下叩头祈请,额为之伤。
如此岂可谓无慈爱之心于陛下哉!
不幸为谗贼之人交相离间,遂使两宫之情介然有隙
就使皇太后不慈陛下陛下人之子安可校量曲直遂生忿恨,而于爱恭之心有所不备乎?
传曰:「大德灭小怨」。
先帝陛下众人之中,自防禦使升为天子,唯以一后公主属于陛下
梓宫在殡,已失皇太后欢心长公主数人,皆屏居闲宫,希曾省见
臣请以小谕大,设有闾里之民,家有一妻数女,及有十亩之田、一金之产,老而无子,养同宗之子以为后。
其人既没,其子得田产而有之,遂疏母弃妹,使之愁愤怨叹,则邻里乡党之人谓其子为何如人哉?
匹夫而为此行,犹见贬于乡里,况以天子之尊,为四海瞻仰哉!
陛下所以失人心之始也。
先帝天性宽仁重违物意
晚年婴疾厌倦万机,遂以天下之事悉委之两府
两府或见有所偏,或意有所私,取舍黜陟未必皆当。
又巧设倖门,进拔所爱,超资越级欺罔众人抑压孤寒无所伸愬
陛下即位,皆谓必能奋发乾刚昭明君德收取威福复还王室进贤退愚赏善罚恶,使海内廓然,立见太平
陛下益事谦逊,深自晦匿。
凡百奏请不肯与夺,动循旧例不顾事情,谨于细务,忽于大体
知人之贤不能举,知人不肖不能去,知事非不知事之是不能从。
大臣专权甚于先朝率意差除无所顾忌,或非材骤进或有罪而见宽。
天下所以重失望也。
臣闻《书》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以尧稽于众,舍己从人
好问而好察迩言
闻善言则拜;
用人犹己,改过不吝
四圣人者,岂其才智不足哉?
然犹孜孜汲汲下询愚贱之人者,盖以四海之广,万机之众,非一人所能独知,必资天下耳目思虑然后曲尽其理也。
陛下圣质虽美,亦当取法尧舜禹汤
即政以来,或意有所见,执之不移,如坚守严城,禦敌外寇,使群臣之言皆无自而入,殆非所以纳百川而成巨海也。
孔子曰:「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不善而莫之违也。
不几一言丧邦乎」?
是故明君之于听纳,无彼无我无亲无疏,无先无后唯其而已矣。
若重我所有而轻彼所陈,信其所亲而疑其所贱,主先入之言而拒后来之议,则虽有是者,亦不可得而见矣。
夫人心之所好者,视丑以为美;
所恶者,视善以为恶。
茍能以平心察之,则是非易见矣。
《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若必合于圣意则悦而从之,不合则怒而弃之,臣恐谗谄日进,方正日疏,殆非所以增社稷之福也。
国家置台之官天子耳目,防大臣壅蔽朝廷政事大臣相与裁定然后施行,而台谏或以异议干之,陛下当自以圣意察其是非可行则行,可止则止。
今乃复付之大臣,彼安肯以己之所行为非,而以它人所言为是乎?
此乃陛下所以独取拒谏之名,而大臣坐得专权之利者也。
夫以君相之何啻泰山贱臣之轻何啻鸡卵,乃欲相与校其胜负,臣固知不敌矣。
是以四方怀忠之士愿效区区者,皆望风不进,结舌沮气,此天下所以失望也。
凡此三者,在列之臣皆知不可而上严诛,下避怨怒莫敢以此极言闻于陛下,使海内愤郁之气积而不发,宜其有以感动天地之心矣。
闻天保佑王者故为下灾异以谴告之。
王者恐惧修省,则非徒一时之害,又将有福禄随之。
商之大戊武丁,周之成、宣是也
傲忽不顾非徒为害一时,又将有危亡之祸。
汉之成、哀桓、灵是也
灾异之来,意者皇天亦将保佑陛下成商周之美乎。
臣愿陛下上稽天意下顺人心于此三者,皆留圣念,奉事皇太后愈加孝谨,务得驩心;
长公主时加存抚无令失所
总揽大柄,勿以假人选用英俊循名责实赏功罚罪,舍小取大,刬塞弊倖,一新大政
延纳谠言虚心从善,皆行之以至诚,非特空言而已
至诚可以金石而况人乎!
不诚不足以匹夫而况天乎!
《诗》云:「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天虽至高,视听甚迩。
人之所为发于中心则天已知之,固不待见容貌,形于声音也。
陛下果能尽诚于此,则圣德日新令名四达
人心既悦,天道自和,百谷蕃昌嘉瑞并至,蛮夷率服福流子孙矣。
自知不才无补朝廷然不敢遂自塞嘿,复有所陈。
陛下裁察
臣光昧死再拜上疏
按:《司马公文集》卷三四。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六九,《赵宋五太后临朝事略治平二年八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