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义勇第三劄子治平元年十一月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九、《司马公文集》卷三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六、《宋史》卷一九○《兵志》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
累日前方朝廷指挥,令陕西路乡村百姓义勇,臣即时有奏劄子,言其非便。
昨日上殿劄子,面有敷陈
奉圣旨令中书枢密院商量
臣到中书枢密院方知此事拟议已久,敕下本路已近旬日
耳目疏浅,闻之后时,不能先事进言,是臣之罪。
然臣闻之《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说命》曰:「无耻过作非」。
今虽敕命已下,若追而止之,犹胜于遂行不顾
不可反汗之嫌,而蹈迷复之凶也。
百姓一经刺手,则终身羁縻不得左右人情畏惮不言可知
康定年中拣差乡弓手时,元不刺手
后至庆历年中刺充保捷之时,富有之家犹得多用钱财,雇召壮健之人充替。
一切皆刺其手,则是十馀万无罪之人永充军籍不得复为平民
为害民,尤甚康定之时也。
臣料即今陕西之民,已狼狈惊扰不聊生矣。
朝廷晏然坐而视之曾不悯恤,使赤子嗷嗷何所告诉
为民父母者,固当如是乎?
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今籍一路之民以为兵,可谓大事矣,而两府之外,朝士大夫一人知者
一旦敕书既下,急如星火,严如雷霆谁暇问其端倪,况敢言其非也!
臣以备位谏官,既闻之后不可畏避死亡不为陛下力言之。
若又弃忽其言,不为改更则是今后朝廷号令有过误者,终不可复救也。
如此则恐非国家之福。
臣愚伏望圣慈速降指挥陕西路,其义勇且未得拣刺,别听候朝廷指挥
然后博延士大夫,更熟议可否
果然有利于国,无害于民,徐复行之,何晚之有?
取进止
贴黄〕若更迁延数日,则陕西拣刺已毕。
臣此劄子早降中书枢密院,速赐指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