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易口义发题 宋 · 倪天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八、《皕宋楼藏书志》卷一
先生曰:夫《易》者,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所以万世大法三才变易之书也。
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
故爻有九六,以尽阴阳之数;
位有三画,以尽三才之道。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以尽天下之用;
明健、顺、动、入、止、说、陷、明之体,以尽天下之理。
然而伏羲之时,世质民淳,巧伪未兴,诈端未作,故虽三画,亦可以尽吉凶之变。
自神农至莫不取法八卦之象,以为大治之本。
历夏沿商,以及之世,民欲丛生奸伪万状,礼隳乐缺,天下纷然
三爻不能万物消长、究人心情伪
文王大圣之才,罹于忧患,观之世,小人在位诈伪日炽,思周身之防,达忧患之情,通天人之渊蕴,明人事之始终,遂重卦为六十四,重爻为三百八十四,又于逐卦之下为之《彖辞》。
天地通变之道、万物情伪之理一备于此
然谓之《易》者,按《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也,不易也,变易也」。
颖达作《疏》,洎崔觐刘正简皆取其说。
然谓不易简易者,于圣人之经缪妄殆甚。
仲尼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是言凡兴作之事,先须正名,名正则事方可成。
圣人作《易》,为万世大法,岂复有二三之义乎?
按,扬子曰:「阴不极则阳不生,乱不极则德不形」。
又《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又云:「生生之谓易」。
是《大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
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
天道言之,则阴阳变易而成万物寒暑变易而成四时日月变易而成昼夜
人事言之,则得失变易而成吉凶情伪变易而成利害君子小人变易而成治乱
故天之变易,则归乎生成自为常道
若人事变易,则固在上位者裁制何如耳。
何则
在位之人,茍知其君子小人相易而为治乱,则当常进用君子摈斥小人则天下常治而无乱矣。
知其情伪相易而成利害,当纯用情实而黜去诈伪,则所为常利而无害矣。
知其得失相易而成吉凶,当就事之得而去事之失,则其行事常吉而无凶矣。
是皆人事变易不可不慎也。
故《大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
谓之《周易》者,自伏羲画卦文王重之,又从而为之彖辞,至周公又为之爻辞仲尼十翼之,数圣相继,其道大备于周,故曰《周易》。
谓之上经下经者,自《乾》、《坤》至《坎》、《离》三十卦谓之上经,自《咸》、《恒》至《未济》三十四卦谓之下经
然则所以分上下二经者,以简帙重大,故分之也。
乾》、《坤》者,天地之象;
坎》、《离》者,日月之象,故取以为上经
《咸》、《恒》者,夫妇之义;
既济》、《未济》,人伦终始之道,故取以为下经
先儒亦常谓不分即无损于义,分之亦无害其实,但以简帙重大而分之也。
《乾》传者,《乾》卦名也。
传,传也,言传述圣人之法,以示万世也。
按:《周易口义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