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富观文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古灵先生文集》卷八
昔者尝以兴水田之利、除透槽之害闻于执事者,继有犬马之疾不克以请。
今兹愁卧亡聊中夜不寐思念及此,未能有成,将俟安而后言之,又虑因循后时无益于事,是敢不僭越,再毕其说焉。
济水之出,其源甚壮。
自昔故河十里,由千工堰,合流于溴。
其河宽广,皆不啻一丈,而深数尺。
水之小大,明可知矣。
自后道河入于府署,则两堤寖狭,自千工堰减水四分至于河内县龙港沟又减其半,抵今谷逻、透槽之北,复有减口。
是过槽之水,十才得其二三耳。
自馀数分水利,皆决而无用
去年因视透槽,至于河上税马良久叹息不能去。
济水遗利不泽于民,因访透槽利病而且求其策。
有谓漕之为害,非改易河道则不能无患于后。
有人议开新河,自洪道,历顺、政二管至于苗家庄,遇溴河而为槽,西入宋村,直抵晦鸡神庙合于旧河,则可以去谷逻、梧桐二槽之患,故老相传无如此策,但细民愚弱不能有诉于上。
常从视之,虽地历三管,有二十里而近,然地势平顺,无开浚之劳,筑堤为河,水自趋下,故两堤之旁良田百顷不劳力而可耕。
新河之作,则水田之利兴,透槽之患除,一举两得矣。
然则水之不尽,则二者之利不济
必欲上自河源,辟其故道,可皆宽广一丈而深四尺,抵于苗家庄,即于千工堰、龙港沟遏塞二口并归新河
过槽之馀,分溉田亩,则水之无遗矣。
向者,公尝语某曰:「夫建大利者,不无小害」。
某退而思之,谓新河之成,其利则百其所为患,需至济渎
事若得请,已在春夏之交,俟河而田,已不及矣。
《诗》曰:「昼尔于,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事不可缓也。
某昔尝以其事可行,而有所待,告诸友朋者,暨公之来,友朋闻之,以书为贺,谓此乃天藏,而与贤者发之时也。
明公在上则不能行;
小子在下则不能承。
不然乎?
不尔一旦明公入为保衡,上无其应,某虽营营于棘,其何能为是
斯民者,不复蒙被斯利,可不惜哉!
古者,韩以郑国引泾为渠,欲以疲秦,卒为秦国之利,溉田万顷关中为之沃野
史起邺令,谓西门豹不知漳川之利,请引之,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人为歌之。
文翁为蜀,穿煎溲以溉繁田千七百顷,民获其饶。
今纵利不及是,亦斯民百世之福,刺史县令所宜举尔。
今之从政者,可与乐成,而不可虑始,彼徒知劳民改作为患,而不知与民兴利除害长远福、先后逸之义也。
伏惟明公深念独裁之。
卧病困蒙,辞无伦理,不克躬诣门下尘献,冒渎台严无任惶恐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