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安石劄子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以天下道常存乎公议公议废,斯道或几乎熄矣。
夫人皆有是非可否之心,盖出于理义之性,虽圣人无以异也。
方其是非可否之时,茍其心不至乎有所好恶,则其言未始不公,虽匹夫匹妇之愚,犹有可取而况士君子者乎。
彼君民者,凡施一政,立一事方且自谓吾思虑之甚精,议论之甚熟,闻其言而莫之省也,且以为流俗之论,亦不思之甚矣。
天下公议起于好恶未发之前,而失于是非相之后
君人者,不可不察乎此也。
以为是而天下以为非,己以为非而天下以为是焉,未可也,必待天下之人皆以为非,然后舍焉,是众人舍之也。
故其取于人也,无贵贱戚疏贤愚惟恐其谋之者不多,论之者不博。
道之所存,议之所从也。
古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斟酌焉,是以事行不悖
厉王暴虐使人监谤召公用是之而不听,遂至流亡之患。
宣王既立,用周、召以为辅相修文、武、遗风,而雅道复行。
故其政善者,诗人美之,若《云汉》、《崧高》之类是也
不善者,诗人亦或箴焉,《庭燎是也
或规焉,《沔水是也
或诲焉,《鹤鸣是也
或刺焉,《祈父》、《白驹》之类是也
天下诸侯宗周王室中兴焉。
夫言之于人君,其取舍兴亡如此明效也。
伏自陛下享国以来咨嗟求治,惟恐一言不获一事之未闻,亲降诏书询求阙政,每遇便殿延访群臣之言,至于日昃,仍命百寮转对得以封事上闻,求之前王,未有陛下兼收广听如此之勤也。
然而兴事改作,惟圣其难。
王安石者,道德之臣,经艺明诚足以开导人主不当责以有司财利之事。
近置条例一司,失于过听
不由宰府,谋不及士民耆艾与闻台谏不得议,所建议者,惟门生属吏而已
天下虽有是非之论,一切不听事行之日,中外莫不悱然非之,谓不可行
此由责任太专,而不取人言之过也。
《易》之《蛊》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终则有始,天行也者」。
有事而待能之时,人君创制申令必先慎虑于始,又当图成其终,犹天道之行四时以成变化奈何独以一二臣之臆见而议天下之法哉?
陛下虽欲从之,其如天下何?
昔者子产人有游乡校以论执政者。
然明请毁乡校子产止之,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孔子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韩愈为之颂曰:「诚率是道,相天下君。
旁通交畅,施及无垠」。
盖惜其不遇也,又曰:「四海所以不治,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伤今不复斯人也。
伏望陛下雅道以行宣王之政,责近臣子产用心无任一人私言,无废天下公论,举一事必稽于众,施一政必顺于民,罢去诛求之法以安人心牵复放斥之臣以开言路,使百工群吏咸得以职事持议箴补王阙,则可以无偏过举之患矣。
《易》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言所同者远,无所系吝,则道光亨,可济大事矣。
伏惟陛下留神听纳则天下之福也。
取进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