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要务十事熙宁元年十月 宋 · 钱顗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二
臣每读书传,见忠义之臣,事圣明之君,诚无所不通,言无所不从
臣虽至愚,未尝掩卷感激,思得其位,以竭臣子之节,庶几有所补报也。
而蒙陛下不以臣之疏贱,使待罪言职
夙夜念虑无以陛下恩遇万分唯有狂瞽敢言而已
又况陛下天临万几焦劳庶政孜孜求治之心,虽稽古之责己,无以加也。
岂可持禄茍安,而不务献纳哉!
臣谨采当今要务,参以祖宗成训,条为十事,以冒宸听
陛下赦臣之愚,而赐财择焉。
一曰为君大体
臣闻,体者,履也。
自古王者,有治世常法绥民要术,可履而行之。
履得其道,则天下蒙其泽;
履失其道,则天下受其弊,亦势之然也。
唐太宗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独运威权不得专委臣下
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
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朕从其言语天下大宁」。
太宗亦尝与吕蒙正言致治之要,曰:「莫若夷夏,和阴阳,使百度修理一人端拱无为」。
此皆前圣后圣,得为君之体也。
臣愿陛下法而行之,则祖宗能事,复见于今日矣。
二曰正心御下。
臣闻治国者如治家
治家先修其己,修己先正其心。
《传》曰:「正心以正朝廷修己以安百姓」。
虚言哉!
唐李珏尝对文宗云:「贞观中房、杜王、魏每进忠言,只乞太宗不易初心
自古以来,靡不有初,能克终厥德者,实万世无疆之休」。
臣窃见国史言,艺祖大内既成,坐寝殿中,令洞辟诸门,皆端直开豁无有壅蔽
因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臣愿陛下鉴此而审思之,则言动好恶无不合于道也。
三曰审察邪正
臣闻治道之要,在知臣下之邪正,而审察君子小人之分而已也。
巧诈辨给者,谓之奇才可乎?
聚敛彊济者,谓之称职可乎?
沉静敦厚者,不可之无能;
砥砺名节者,不可谓之迂阔
有一惑于此足以累于朝政也。
为国家者,其审察君子小人不可不早也。
孔子曰:「远佞人」,王弼云:「放善柔」,乃万世之训也。
太宗尝谓近臣曰:「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兹见圣人深思远虑,以杜未萌之意也。
臣愿陛下此以为戒则天下何忧不治也
四曰选任大臣
臣闻之《书》曰:「任官贤才左右惟其人」。
则知君人者,虽有上圣之姿,自诚之性,必由忠辅佐然后优游几席之上,坐视天民之阜也。
古之言至治者,莫尚乎
禹得皋陶,汤用伊尹,而王业大也
故曰:昔在文武聪明齐圣
小大之臣,咸怀忠良
其是之谓乎!
太宗尝谓宰臣吕端曰:「庙堂之上,固无虚授,但能进贤退不肖,便为称职」。
至哉斯言!
辅弼之任,系天下安危不可不选也。
故曰:天子宰相宰相百官然后各称其职,而庶政修举
臣愿陛下力行不倦则天下之幸也。
五曰听断不惑
臣闻圣王处于法宫之中,而大小之臣,邪正纷纷群言竞进
虽然听之于耳,则必断之于心。
不悦导谀,则无忧悔吝
是知听断之际,其可忽乎?
傥容片言之惑,小则系人心休戚,大则极天下之安危不可不谨也。
太宗尝谓近臣曰:「人君听断,茍能尽诚,人之情伪四方远近无不通达」。
臣愿陛下体蹈而精思之。
不行小人浸润之谮不听近习容悦之言。
进忠贤而不疑,斥邪佞不用,虽聪明,亦无以过于此也。
六曰谨出号令
古者命令之出,议其经久可用,然后宣布天下
奉行不敢慢,民听受而不敢忽。
管子曰:「凡国之重器,莫重乎令。
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
故《书》曰:「令出惟行,弗惟反」。
贾谊亦云:「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
行此之令,信如四时」。
此皆古之激切之言也。
国家命令之下,随事变更,其能取信天下乎?
臣闻太祖一日朝罢,御便殿俛首不言
内侍王继恩进曰:「陛下退朝不同常日不知其故」?
帝曰:「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早来指挥一事史官必书之,此所以不乐也」。
太祖初临万几偶然一事之差,忧形于色
发号出令,其肯忽之哉?
其肯忽之哉?
臣愿陛下祖宗所以谨于出令则天未有不臻于极治也
七曰公行赏罚
臣闻赏罚者,人主操柄
至公之道,不可以行之也。
赏者所以天下有功
罚者,所以天下有罪
当功,则为善者无不劝
当罪,则为恶者无不沮。
夫善者有所劝,而恶者有所沮,故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由是观之,则赏不可以喜而及,罚不可以怒而用,要在公行于上,而必信于下。
故曰:「赏以侔春夏,刑以象秋冬」,此之谓也。
艺祖之黜王全斌,罚之公也;
太宗之升杨延昭赏之公也。
臣愿陛下日月之明,奋乾刚之断,谨厥终,惟其初,不赏无功不罚非罪克绍祖宗大业,斯亦五帝三王之举也。
八曰恭俭惜费。
窃以国家用度之广,其出百端
内外供须日增一日,甚可虑也。
臣闻仁庙庆历中,尝令近臣裁减冗费时议为允。
以今较之,国用空乏民力凋困,又愈于庆历未减时也。
臣愿陛下酌古今之宜,思万事之弊,先自一人减损至于后宫服玩工巧奇技一切屏绝,示天下俭约
故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又曰:损上益下,其道行也。
宜乎不急土木之役,去无益内外之费。
大臣迁职无名厚赐,皆可寝削,以宽民力庶几可为水旱兵革之备。
臣闻故老太祖创业垂统躬履俭德常服浣濯之衣。
乘舆服御之物,皆尚质素,此得前所谓敦朴天下先之义也。
臣愿陛下遵先训而行之,则恭俭之德,不独专美于汉之文、景也。
九曰仁恕恤民
臣闻仁者三王治具也。
孔子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仁则济众有方,恕则用刑不暴
惟仁与恕,有国家所宜先之也。
《书》称民非后,罔戴后,非民无以守邦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
又曰:「仁民爱物」。
观斯言,则民其可不恤乎?
臣谓恤民之道无他在乎薄赋歛,谨好而已
太祖尝谓侍臣曰:「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之」。
真宗亦曰:「非理害民朝廷所不可行」。
兹见二帝仁恕勤恤之心,至矣!
臣愿陛下此以四海,则治古之道,何患不及哉?
十曰鉴戒安危
臣闻观鉴可以见形,观古可以鉴今,覆车在前后车必戒。
故曰:「不善者,善人之师」。
斯言得之矣。
臣窃观自古天下者,必鉴于治乱安危之迹。
创业之君,劳而易治也
守成之君,逸而易乱也。
治则安,乱则危,此亦必然之理也。
何谓守成多逸,而召于乱也?
臣请言其略。
方天无事之时,左右言者,必曰国既治矣,民既富矣。
前世常行法令足以施设,可高拱无为矣;
有四海所入之财赋足以宴乐,可优游自肆矣。
于是君志日盈,君心日骄,纪纲败坏不知兴复
吁,可惜哉!
后之人君得不以是为戒者也?
真宗王旦曰:「前代帝王,好穷兵黩武,懈于几务,惑声色奢侈,此大过也,朕固不为之」。
先皇所以治安之业,致太平之道,盖由此也。
臣愿陛下鉴于古,视于今,循其言,袭其迹,夜以思之,以行之,则祖宗休德,尽发扬陛下圣明也。
非臣之幸,乃天下之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