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之德论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三
五者之道,莫大仁义
仁者所以天下之道也,义者所以天下之道也。
天下莫不被其爱,则伤之者莫得以至焉;
天下莫不适其宜,则悖之者无自以入焉。
天下之广也,万物之众也,而能使一物无伤焉,一物无悖焉,此圣人所以参配天地而赞育万物也。
致治无他焉,仁义而已矣。
夫有仁义而行之不以其道,则惠泽不及于下矣。
所谓行之以其道者,何也?
礼、乐刑、政也。
四者体名虽殊,然皆同载仁义,以施天下也。
舜举四岳而朝诸侯,必曰修五礼,则之治,莫先于礼矣
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命夔典乐胄子」,则之治,不可乐矣
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则必尚于政矣。
又曰「象以典刑」,则之治亦必用刑矣。
四者兼发于上而不失其中,则仁义从之,浃于下矣。
故当其时,无一民不宅乎其仁也,无一物不由乎其义也。
民宅乎仁,则伤之者莫得而至矣;
物由乎义,则悖之者无自入矣。
天下一民无伤也,一物无悖也,则正气充而阴阳和矣,天地位而万物育矣。
故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此言乎仁义被于四远,而日月星辰不顺于上矣,鸟兽鱼鳖莫不咸若于下矣。
又曰「烈风雷雨弗迷」,是非礼乐刑政所致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