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再答谢景山1038年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蔡忠惠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启:去年景山新文,心窃喜慕。
景山游最旧,其有疑者,不敢自嘿,因而往告焉。
景山始未之从,又往告焉。
今再辱书,复说勤辨,将有以开发愚陋。
前者所论,罔不尽心,景山自取舍之,不能移也。
于其间取一二事以自辨焉。
夫传道莫若言,传言莫若文。
言者道之所由,而文者言之所存。
道充乎中,造次而言,无有不极于文也;
其道馁焉,而其文虽工,终亦莫之至也。
前书云:「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
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
此所谓学者先于学道,而后于学文耳。
景山谓六经之道皆由文而后明,未闻先由文而失道者
景山离前书之意而言,固不异其所归,复而从之则通矣。
景山又云:某前所论书传示于人,恐醇识君子以为取友之短、售己之长而取名也。
诚得世人人皆醇识君子,宜不以是过也。
且一言之发,终莫之御,况为文词,其传固宜。
景山示襄之书已传于人也,而襄之文独安能止众人之无传焉?
夫道至大也,至公也。
以其至大也,故学者莫能悉其要,于是异端偏说兴焉。
君子畏道之不明,然后是是而非非,以其至公也。
君子是是而非非,咸一于至当,不得私而让焉。
柳子厚韩退之,其友也,子厚论史事,辞意甚严。
张籍退之,师弟子也,亦讥其駮杂。
子厚岂欲暴其师友之失而自取胜乎?
以道有所明,不得私而让其师友也。
其书传于今,人莫或非之。
刘歆之于父向也,论《春秋》义,率多异同。
,汉名儒,又岂欲前其父乎?
以道有所明,虽其父不得私而让焉。
其书亦传于今,莫或非之。
伊尹陈训戒于君太甲,教告切深,其自称功德,无与为大。
伊尹,圣人之徒,又岂欲昭其君之所昧,而耀己乎?
以道有所明,虽其君不得私而让焉。
其书,仲尼取之以为世法,无有疑也。
弟子于其师,子于其父,臣于其君,不自嫌于不让而辨之,惟道故也。
故其师也,父也,君也,亦惟道之恤,闻其不让而辨之,必以为当然。
况朋友之切劘规诲,理固然矣。
《春秋》之法,为亲者、尊者、贤者讳其恶。
传曰「恶讦以为直」者,谓不暴于人之隐慝耳。
若夫论义曲直,必章章然大辨,以传于世,岂比家人温寒劳苦语言,务相承取而已哉!
景山曾不是虑,而谓襄售己之长以取名,何哉?
名吾者谁?
于何而售?
取名于贤者,贤者进人以德,不进人以名;
取名于庸人,庸人足名吾哉
襄不置心于名也且久,况期售乎?
古君子之于人,一有贤己,从而学焉;
一有未至,从而告焉。
学焉者,欲人之速至也;
告焉者,欲人之速贤也。
朋友道衰,人务自高,读书指古人姓名,咿嚘称慕,以不见为恨;
使其人同世而处,莫肯公其是非,而相推先以道义。
呜呼,欲朋友之义存而道之兴也,不亦难乎!
襄以是于景山勤而不已,自谓于朋友之义为得,而速望于景山者;
今反过疑于襄,非敢闻命。
景山文日益高,济之深虑,至乎至也。
不宣。
襄顿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