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寂子解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镡津文集》卷八
寂子者,学佛者也,以其所得之寂静奥妙,故命曰寂子。
寂子既治其学,又喜习儒,习儒之书,甚而为文词,故为学者所辩。
学佛者谓寂子固多心耶,不能专纯其道,何为之駮也?
儒者谓寂子非实为佛者也,彼寄迹释氏法中耳。
寂子窃谓此二者,不知言者也,不可不告之也。
因谓二客曰:「吾之喜儒也,盖取其于吾道有所合而为之耳。
所谓仁义礼智信者,与吾佛曰慈悲,曰布施,曰恭敬,曰无我慢,曰智慧,曰不妄言绮语,其为目虽不同,而其所以立诚修行善世教人,岂异乎哉
圣人之为心者,欲人皆善,使其必去罪恶也。
茍同有以其道致人为善,岂曰彼虽善,非由我教,而所以为善,吾不善之也。
如此焉得圣人耶?
故吾喜儒,亦欲睎圣人之志,而与人为善也。
又吾佛有以万行为人也,今儒之仁义礼智信,岂非吾佛所施之万行乎?
为吾万行,又何驳哉」?
又谓之曰:「客无以喜儒寄迹茍容于佛氏法中耳。
寂子虽无大过人,岂不能为抱关击柝鱼盐版筑之事以茍容其身耶?
落发,忍所爱,口不敢尝于荤血以奉佛者,诚以其教广大,其道真奥,以之修身清净斋戒,以之修心正静无妄,以之推于人则悛恶为善
善者为诚,以之死终始,则通于鬼神变化
饥羸枯槁委于草莽不忍移者,正以其所如此也。
市井小人市道相师,有一言其所为,尚能终身戴其师之德,寂子虽陋,宁不贤市井辈邪?
得人之道,而侥倖以负其教,而奴隶之人不忍为也,寂子其为乎?
仰天俯地,吾不欺圣人也,客幸无以此为说也」。
二客者尝以其教相辩,寂子亦从而谕之曰:「客无诤也,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同归乎治。
儒者圣人大有为者也;
佛者,圣人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治心不接于事,不接于事则善善恶恶之志不可得而用也。
治世者宜接于事,宜接于事则赏善罚恶之礼不可不举也。
其心既治,谓之情性真正
情性真正,则与夫礼义所导而至之者不亦会乎?
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
也者彻乎神明神明也者不得闻见故语神明者必谕以出世
今牵于世而议其出世也,是亦不思之甚也。
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
二客复相辩其教之末者云云,寂子又谕之曰:「君子于事,宜揣其本以齐其末,则志常得而言不失也。
今也,各不详其所以为教,而辩其所奉教,吾未见得之者也。
茍辩其末,孰不可辩也」?
二客且止。
然寂子与人游也,不接其势,不奉其豪,不要其誉,唯其达道与己合者与之,视其嘐嘐相訾悠然不乐从之。
或问寂子:「子似善于佛,盍揭子之道以示于世」?
寂子曰:「吾道难言也,言乎迩则常不可极,言乎远则常自得
存乎人,通乎神,达乎圣,历乎死生变化不失未易一一与俗人语也。
欲求之,当探寂子所著之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