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非韩下 其四 非韩第十七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
韩子《与孟简尚书》曰:「来示云,有人传愈近少奉释氏者,传者之妄也。
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要自以为难得,因与往来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与之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噫,韩子强为之言,务欲自掩,岂觉其言愈多而其迹愈见?
韩子大颠实能外形骸而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也者韩子虽谓人情且尔,亦何免己信其法也矣。
佛教至论福田利益者,正以顺理为福,得性如法不为外物所惑为最利益也。
韩子大颠游,其预谈理论性,已厕其福田利益矣。
韩子何不以为感,乃复云云
少时大颠禅师书,见其谓韩子尝问大颠曰:「云何为道」?
大颠默然良久韩子未及谕旨
弟子三平者遂击其床,大颠顾谓三平何为三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韩子即曰:「愈虽问道于师,乃在上人处得入」。
遂拜之。
以斯验韩子所谓以理自胜是也
韩子巧说多端,欲护其儒名,亦何以逃识者所见笑耶?
大凡不知即已,不信即休,乌有知其道之如此,信其徒之如是,而反排其师,忍毁其法?
君子处心当然乎?
大颠者,佛之弟子也;
佛者,大颠之师也。
弟子之道,固从其师之所得也。
韩子善其弟子之道,而必斥其师,犹重人子孙义方,而轻其祖祢,孰谓韩子知礼乎?
又曰:「积善积恶,殃庆各自以其类至。
何有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韩子未之思也。
圣人之道,善而已矣;
先王之法,治而已矣。
佛以五戒劝世,岂欲其乱耶?
佛以十善导人,岂欲其恶乎
《书》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岂不然哉?
若其教人解情妄,捐身世修洁神明,此乃吾佛大圣人之大观,治其大患,以神道设教者也。
为善抑又至矣深矣,广大备矣不可以世道辄较也。
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也者理也,谓君子理当即与,不专此,不蔑彼。
韩子徒见佛教之迹,不睹佛教圣人所以为教之理,宜其茍排佛老也。
文中子曰:「观极谠议,知佛教可以一矣」。
此固韩子不知也。
又曰:「且彼佛者果何人哉?
行事类君子耶
小人
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
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
云云
此乃韩子疑之之甚也。
未决其类君子小人,乌可辄便毁佛
闾巷凡庸之人最为无识,欲相诟辱也,犹知先探彼所短果可骂者,乃始骂而扬之。
韩子疑佛,未辨其类君子之长、小人之短,便酷诋之,不亦暴而妄乎哉
不若闾巷人为意之审也。
谓佛为大圣人犹不足以尽佛,况君子小人
古今愚鄙之人,皆知佛非可类夫君小人,而韩子独以君子小人类佛,又况疑之而自不决乎?
诚可笑也!
又曰:「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其间哉」?
天地神祇不可诬,固如韩子之言,但其欲赖天神祇不令作威福,此又韩子识理不至也。
自知其所诣理理当斥,斥之,理不当斥,则不斥。
知明则不外助理当则天地自顺,吾辈于事是非抑扬,特资此矣,不类韩子外引神祇以为咒矢而赖之也。
《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奉天时」。
天且弗违,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韩子徒何彷佛见乎圣人之心
刘煦唐书》谓韩辈抵排佛老,于道未弘,诚不私也,史臣是非不谬也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