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第五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镡津文集》卷四
或者再拜而前曰:「至哉,吾子之言也!
而今而后,吾知夫中庸之为至也,天下至道也,夫天地鬼神无以过也,吾人中庸何以生也。
敢问中庸可以学欤」?
曰:「是何谓欤,孰不可学也?
中庸也,非泯默无用也。
故至顺则变,变则通矣。
节者所以制其变也,学者所以行其通也。
变而适义,所以君子
通而失教所以小人
言中庸者,正在乎学也」。
然则何以学乎」?
曰:「学礼也,学乐也。
礼乐修,则中庸至矣。
礼者,所以正视听也,正举动也,正言语也,防嗜欲也。
乐者,所以噎郁也,和血气也。
视听不邪,举动不乱言语不妄,嗜欲不作思虑恬畅血气和平,而中庸
然后仁以安之,义以行之,智以通之,信以守之,而刑与政存乎其间矣」。
曰:「如古之人,其孰能中庸也?
而仆愿从其人焉」。
曰:「由书而观之,则舜也,孔子也,其次颜子也,子思也。
武王周公,则谓其能以中庸孝也」。
或曰:「尧文、武周公岂非圣人耶?
其上不至尧,而下不及文、武周公何谓也」?
曰:「孔子不言,而吾岂敢议焉」?
曰:「孟轲学于子思,其能中庸乎」?
曰:「吾不知也」。
曰:「唐世李翱其能中庸乎」?
曰:「乎其效中庸者也,能则未闻也」。
曰:「子能中庸乎」?
曰:「吾之不肖岂敢也,抑亦尝学于吾之道,以中庸几于吾道,故窃而言之,岂敢谓能中庸乎」?
或曰:「仆虽不敏请事斯语」。
再拜稽首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