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劝书第一(并叙)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九、《镡津文集》卷一
五书出未逾月,客有踵门而谓曰:「仆粗闻大道,适视若《广原教》可谓涉道之深矣,《劝书》者盖其警世之渐也。
大凡学者必先而后深,欲其不烦而易就也。
若今先《广教》而后《劝书》,仆不识何谓也」。
曰:「此吾无他义例,第以兹《教》、《广原教》相因而作,故以相次而列之耳」。
客曰:「仆固欲公擢《劝书》于前,而排《广教》于后,使夫观之者先后有序,沿浅而及奥,不亦善乎」?
余然之矣,而客又请之曰:「若五书虽各有其目也,未若统而名之,俾其流百世而不相离不亦益善乎」?
从而谢其客曰:「今夫搢绅先生厌吾道者殷矣,而子独好以助之,子可谓笃道而公为善矣」。
即为其命工移易二说,增为三帙,总五书而名之曰《辅教编》。
潜子为《劝书》,或曰:「何以劝乎」?
曰:「劝夫君子者自信其心,然后事其名为然也。
古之圣人有曰佛者,先得乎人心至正者,乃欲推此与天下同之;
天下学者不能自信其心之然,遂毅然相与排佛之说以务其名,吾尝为其悲之。
夫人生名孰诚于心?
忽其诚说而徇乎区区之名,惑亦甚矣。
夫心也者圣人道义之本也;
名也者圣人劝善之权也。
务其权而其本不审,其为善果善乎?
为道义果义乎?
今学者以适义为理,以行义为道,此但外事中节道理也,未预乎圣人大道也、大理也。
大理也者固常道之主也。
凡物不自其主而为,为之果当乎?
汉人有号牟子者,尝著书以谕佛道,曰:『道之为物也,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则充乎天地』。
此盖言乎世道者佛道而为其根本者也。
夫君治世之书,颇尝知其心之然乎?
之而茍排之,是乃自欺其心也。
然此不直人心之然也,天地之心亦然鬼神异类之心皆然,而天地鬼神不可以此而欺之也。
然此虽概见百家之书,而百家未始尽之,佛乃穷深极微以究乎死生之变,以通乎神明往来乃至大妙
故世俗以其法事天地天地应之,以其书要于鬼神鬼神顺之
至乎四海之人以其说而舍恶从善者,不待爵赏之劝,斐然趋以自化
无他也,盖推其大诚与天地万物同,而天人鬼神自然相感而然也」。
曰:「此吾知之矣,姑从吾名教乃尔也」。
曰:「夫欲其名劝之,但诚于为善,则为圣人之徒固已至矣,何必资斥佛乃贤邪?
有人,日为善于此,为之既专,及寝则梦其所为,宛然当尔,则其人以名梦乎?
魂梦邪?
是必以魂而梦之也。
如此,则善恶常与相亲柰何徒以名夸世俗而不顾心魄乎!
君子自重轻果如何哉!
韩子佛法独盛,而恶时俗奉之不以其方,虽以书抑之,至其道本,而韩亦颇推之。
故其《送高闲序》曰:『今闲师浮图氏,一死生,解外胶,是其心必泊然无于所起,其于世必澹然无于所嗜』。
称乎大颠,则曰『颇聪明,识道理』,又曰『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韩氏之心,于佛亦有所善乎。
大颠禅书亦谓韩子相问其法,此必然也。
逮其为《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乃曰:『司徒公之薨也,刺臂出血,书佛经千馀言,期以报德』。
又曰:『其居丧有过人行』。
又曰:『掇其大者行状,托立言君子而图其不朽焉』。
是岂尽乎为佛之事者邪?
韩子贤人也,临事制变,当自有权道
方其让老氏,则曰:『其见小也,坐井观天天小者,天罪也』。
又曰:『圣人常师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亦谓孔子而师老聃也,与夫《曾子问》,司马迁所谓孔子问礼老聃类也。
老子薄礼者也,岂专言礼乎?
是亦在其道也。
太史公之书,则孔子闻道老子详矣。
孟子故摈夫为杨、墨者,而韩子则与墨,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不足』。
儒者不尚说乎死生鬼神之事,而韩子《原鬼》称乎罗池柳子厚神奇不疑
韩子何尝胶于一端而不自通邪?
韩谓圣贤也,岂其是非不定而言之反覆,盖鉴在其心,抑之扬之,或时而然也。
后世当求之韩心,不必随其语也」。
曰:「吾于吾儒之书,见其心亦久矣,及见李氏复性》之说,益自发明无取于佛也」。
曰:「止渴不必柬井而饮,充饥不必择庖而食。
得子审其心,为善不乱可也,岂抑人必从于我?
不然也。
他书虽见乎性命之说,大较恐亦有所未尽者也。
吾视本朝所撰《高僧传》,谓李习之尝闻法于道人惟俨
及取李之书详之,其微旨诚若得于佛经,但其文字援引为异耳。
然佛亦稍资诸君发明乎」。
曰:「虽然,子盍尽子之道欤」?
曰:「于此,吾且欲诸君之易晓耳,遽尽吾道,则恐世诞吾言而益不信也。
勿已,幸视吾书曰《广原教》者可详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