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曾参政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五、《镡津文集》卷一○
月日沙门谨撰书寄献于参政给事阁下:某闻佛教也,尝系乎政治,而关乎教化者也。
有人欲正其法之损益,救其教之衰削,而不求于宰教化司政治者,其人虽尽心竭诚汲汲岩壑间,至老且死,必不能得遂其志也。
今天下宰教化司政治惟天子宰相阁下参预大政圣君贤臣者也。
故某不远千里,以其书因人求于下者,盖亦有意于教道矣。
伏惟阁下大公为心,取众善为治,不忽幽陋之人,不废荒唐之言,而稍垂采听不直斯人之幸,抑亦西圣之道而增其光明耳。
某尝谓佛教之为善世也,固其广大备矣
其所谓施之于善人而益善,施之于不善而亦为善
古今吾教之所劝不及刑法之所禁,不得阴谋心欺。
匹夫匹妇之愚,闻其所谓为善有福,为恶有罪,罕不减迁善矣。
家至户到而按之,恐十有八九
天下若此也,后世益薄而其乱遂少,孰知非因佛教阴助而然也?
故《唐书》曰:「虽谓异方之教,无损为理之源」。
所谓关乎教化者,盖此之谓也。
夫以其道安天性而知神明所以往来修身治心以通乎圣人至德至道者,古今其又多矣。
今论者以文而排佛,谓无益治世,此亦世君子不知深理,不达远体,不见佛教所以然也。
以此为其忧,恐论者不已后生末学习而为之,不惟亏于国家教化之助,亦乃损其阴德之祐。
山中尝窃著书推明佛法要旨,将以谕劝学者
而自念幽独无其势力,终不遂其事、传其书于天下,非有高明特达大雅清胜君子则不能成其志业,故辄欲幸阁下以此道称之于圣贤,布之于君子也。
念佛教之在天下也,弛张其法,增损其徒,一出朝廷处置,乃向所谓系乎政治者,此其是也
今以正其损益之说而求阁下之门,亦其宜矣。
阁下高才重德天下具瞻宽仁大明朝廷推伏
茍以其忧道不忧身为法不为名,悯其志,收其书,推而布之,使天下知佛之所以为教,君子资之以广其善,小人资之以悛其不善不惟某之幸,抑亦天下生灵幸甚也矣。
其书曰《辅教编》者一部三册封题,谨因崔太博以通于下执事者。
尘浼台慈,不任惭惧之至。
不宣
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