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重上韩相公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五、《镡津文集》卷一○
月日沙门某谨伏揖再献书于昭文相公阁下:某近者以书西来,进之天子,诚以阁下当国至公尽善
其心方西趋之日,汲汲惟恐后时
及幸见之,阁下温然礼接之。
其后奏书,垂之政府,而阁下面奖,特比之史笔
当此大幸,谓其平生为善之勤,果遭遇而得其发扬矣。
其后,窃闻阁下益以其文与诸公称之于馆阁,而士大夫闻者有曰,大丞相真公与人为善矣。
某者,乃异教方外之人耳,其道方少有可观,乃特与公卿誉之如此天下学者切当自患为道不专也,何虑乎朝廷贤贤之不至邪?
然某学佛之馀,粗事翰墨,欲发挥本教耳,岂有高文远识,当乎公相大贤称奖耶?
可谓大幸大忝也。
然其预阁下之赐不为不大,其区区之志不为不得,此固宜翻然便还山林
今犹徘徊京师未即去者,盖其所来之意,未尽未果
阁下尊留之命,故敢不避其干冒之诛,乃益进说于阁下左右也,幸阁下宽而念之。
山林著书讨论内外经书不啻数千卷积数十年,颇亦焦劳神形
不远千里赍来而奏之者,非茍如他辈侥倖欲其私有所求耳,其实患乎本教宗祖不明古今学佛不见大统,妄相胜负,殊失吾先圣人之意。
故其拳拳恳恳,乃务正之,仰凭朝廷垂于藏中者,百世之为佛教胜事也。
庶其学者遵为定断,又欲自效身为佛子,其微为善者也。
方其出山中之日,道属耆旧辈皆以某识心为法莫不祝之,愿成其事而返。
今其书既奏,待命已六十馀日,而未有所闻其中颇自疑之。
或其书尚有所谬,不足大贤之所取耶?
阁下当国大事殷,未暇尽其是非乎?
都邑浩壤久留则弊其风尘
拂衣林薄,而其本末之志未遂惟恐负其道属所祝之意。
不惟其所祝之意,亦恐其平生所存无效,而其教法祖宗万世终不复正也。
以故益欲幸阁下大惠重念为法为身为道不为名,为其教道万世之必正,不为其己而要国家一时恩渥耳。
神明在上,实闻斯语。
抑又闻,佛法神妙不测,固通于天地神明,其为胜缘,乃妙乎无穷也。
所谓其宗者,乃其教之大本也;
所谓其祖者,乃其法之大范也。
方今天子圣明,而阁下贤哲公正佛法祖宗茍得预阁下执政中断定之,使后世学佛仰而信之,曰在大宋天子相国韩公尝裁而定之矣,其徒之三学不敢胥乱,而佛法更明。
果有天地神明阴为其助,则景福胜缘岂不归于天子阁下乎?
某忝阁下惠爱称奖前之所云如此,愿幸阁下始终大赐,使早施行无令疾忌之徒得辄以生横议,以成就平生区区之志,幸及春水东归山林乃其大幸甚矣。
当决励精诚,竭思行道,以报阁下德惠
颙颙恭俟嘉命于旦夕也,不宣
惶恐谨白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