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韩相公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五、《镡津文集》卷一○
月日沙门某谨北向伏揖,献书集贤相阁下:某闻古之圣人立极统天下,天下谓之至公
至公者,惟善者与之,惟恶者拒之。
善无彼此,治而已矣;
拒恶无亲疏,乱而已矣。
是盖圣人之心也。
及其亲亲尊尊,国有君臣,家有父子,必亲必疏,必近必远,三纲五常不可夺其序,此乃圣人之教也。
夫教贵乎修也,而心贵乎通也。
也者圣人经制也;
也者圣人达道也。
天下必知达道,始可以至公
茍不达道,见圣人之心,虽修教,必束教而失乎天下善道也。
某虽固陋其学,平生自谓得圣人之心,长欲推此以资乎王公大人所为道德者。
乃老弊于山谷白首躘蹱,而卒无所遇。
慨然太息惟恐其虚与草木偕生偕死,而不得稍发之也。
方今窃听阁下宽博仁厚之德而宰辅天下天下至公道者,谓适得之阁下也。
某喜且大幸,故不远千里进其说,发明其所平生所得圣人之心者。
然非龌龊自喜慕名荣身耳,诚欲推其教道以导天下为善也,愿幸阁下无忽
某,佛氏者也,窃患其教于今甚衰,其徒不能偕修以振其道,士大夫不知所以然,或议而讥之者纷然使君子卑之,小人疑之。
然其法播于诸夏垂千载矣,所更君臣圣贤不可胜数,皆尊奉之,使与儒并化天下
用大公之道而取之,以其善世有益生灵毗政治、广教化者也。
犹《书》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又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彼非有大合圣人立极道者自古圣贤岂存而敬之
于今日也,不惟圣贤不存,而天下亦厌之久矣
今天兴起学校,用圣人所由道德之说习乎诸生,盖欲其宣传国家教化也。
虽然,其仁义蔚然以敷于天下,而天下男女夫妇,岂人人尽预乎五常之训邪?
及其闻佛所谓为善有福,为恶有罪,损尔身,累尔神,闾里胥化而慕善者几遍四海,茍家至户到而按之,恐其十有七八焉。
前所谓助政治、广教化,此其是也
其法又能与人正心穷神极化内益圣贤为道德者,又其至矣。
而世之学者柰何不求古之圣贤兴善之心,不以至公之道裁而取之者耶?
第见其徒混漶,不轨其道,而遂斥其法。
然其徒由在国家正其源流,择其纲纪,旌其善者而劝之耳,其法何忝乎?
孔子曰「不以人而废言」,此之谓也。
伏冀阁下为政治教化者主而张之,则天下生灵之幸甚也。
抑又闻屋危者不扶则颠,水壅者不疏则溃。
圣人之道既微且昧,茍不推而明之,亦几其息矣。
某方忧其师法之衰,山中尝窃著书曰《辅教编》者,仅三万馀言,以推原本教,白其圣人为教之意,万一以救其将坠之势。
始欲奏之天子,而幽陋疏远不克上达
又欲进诸阁下,亦又不能通之。
既而因人辄尝布之京国,其意亦传闻阁下听览
今复一岁,而其浮沉不决,而所忧之心如蹈水火
急欲其援,故不避僭越之诛,乃冒进其所谓《辅教编》者印本一部三策,幸阁下论道经邦之暇,略赐览之。
不甚谬,可以阁下留神于吾圣人之道,则某平生之志不为忝也。
阁下大贤至公,拒而委之,则佛氏之法漠然无复有所赖也已矣
今又以尝著《皇极论》一篇,写者一策,随此贡之。
是乃少时行道馀暇,所为粗明乎治世圣贤之道也。
谨因关主簿诸下执事
尘浼台明,不胜悚惧之至。
不宣
沙门谨白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