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措刑论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八、《文潞公文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七
夫刑法之制,有自来矣。然历代沿袭,其制颇异。夫刑之用,小则禁奸邪,大则戡暴乱。考诸上古,又亦不然。夫上古之时,世质民淳,上布希夷之化,俗无争竞之心。故结绳而为政,画衣而为刑。政甚简而民自治,刑至薄而人不犯也。其后圣人因于天讨,遂制五刑,上至兵甲,下及鞭扑,列五等之轻重,乃刑罚之大端也。自兹已降,源流寔繁。然夏、商、周之代,汉、魏、晋之朝,或以此而兴盛,或以此而陵夷,其故何哉?盖刑者不可久用,久用则民贱。民者邦之基,邦基既弱,国将若之何?斯则其犹兵之不戢,将自焚乎。其鉴不远,在秦皇之世矣。然刑之欲措,必将有道以抚其俗,则庶几于太古之风矣。且人之所惧者刑也,所慕者化也。当主上无为致治,革烦弊之政,敦清净之风,行仁爱以及下,布善教以怀民,国泰时阜,无远不服。盖上之好善,民必从之。故孔子云:「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从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又曰:「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又孟子云:「善政不如善教。善政则民畏之,善教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以是而言,则措刑之道,其用善教乎。故周之成、康,世称其治,汉之文景,代美其能者,盖遵用于斯道也。是以周汉之历祚遐永者,亦由是矣。今我国家连衡五常,方轨三王,股肱惟良,朝纲具举。民跻富寿之域,时返淳朴之风。六合宴然,四海清谧,夷狄奉职,咸为外臣。时平俗泰,国富刑清。虽周之成、康,汉之文、景,固不可同年而语也。斯所谓得善教之良术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