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定策迁官治平元年闰五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一、《九朝编年备要》卷一七、《古文渊鉴》四四
臣伏今来恩命出于殊常面辞者三,上文字奏免者再,于今未闻报可
盖天高邈愚衷未达不避烦渎须至更尽区区
伏惟圣明曲赐垂纳,非独臣之幸也。
臣窃闻制词叙述陛下即位时,以臣方在忧服无可称道,乃取嘉祐中臣在中书日尝议建储以此为效,而推今日之恩。
此乃当直学士执笔之际不得其词,遂巧为之说,然迂远已甚矣。
嘉祐中,臣虽曾泛议建储之事,仁宗尚秘其请,其于陛下,则如在茫昧杳冥之中,未见形象安得韩琦后来功效深切著明
假如取臣前议为劳,此特丝毫之微,何足加赏。
陛下录臣先帝微劳曷若皇太后今日大恩
恭惟先帝无子,立陛下为嗣中外皆知当时尽出皇太后密谕,料陛下亦自知之。
又窃闻陛下初立皇子,召居禁中其时先帝左右奸人所喋,不无小惑。
内外之人,以至陛下旧邸诸亲,无一人通信问者。
陛下饮食悉皆阙供,皇太后不敢明然主之,但晓夕惶恐百方为计,偷送食物之类者甚多
陛下岂不省之乎?
先帝晏驾之夕,中外惶骇皇太后陛下仓卒中,天位遂定
无何三两日后陛下积忧成疾天下万务无所禀决,大臣列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此决不皇太后本意,盖不得已大臣之请也。
陛下康复皇太后即日还政退居深宫,此天下之人有识无识尽知,皇太后始终无所负于陛下也。
臣自去岁六月被召还朝充位枢府凡百机务,先于陛下处奏定指挥,次至帘前关白而已,并无一字可否一依先得圣旨如此凡近一年
足见皇太后至公之心,不以尊且亲有所凌压,而辄生异同也。
臣又思皇族中,于仁宗皇太后,校其亲疏,与陛下同者多矣,就众多中独取陛下为嗣今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其为恩德,可与天地比其高大。
陛下如何报答,则可以称副
而反于仁宗不能祭祀,于皇太后不能孝养,此皆人子常分,尚多阙失,况敢更望他有所报乎!
陛下向者服药天下之人自不惊怪
陛下清明刚健专决万务,而祭祀孝养之阙,殊无增加,皆如故朝廷臣僚始知陛下孝心不至,非疾恙使之然也。
臣实不谕圣意何缘若此
若为仁宗尝有小惑,则陛下终不得立矣,是所惑不能陛下大事
若为皇太后不当垂帘,则又元因陛下服药,从大臣之请,况复今来已尽还政陛下矣,垂帘终不能分陛下之权也。
臣潜料二大节当其时陛下所不乐者,不能不慊于心也。
然今则二事已过,尽可释然,岂宜蓄怀为恨而终不可解耶?
谷风所谓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者也。
此是刺周幽王诗,陛下岂可虞舜大孝,慕幽王乱风
甚为陛下痛惜之。
皇太后垂帘日,尝谓臣与胡宿吴奎曰:「无夫孤孀妇人无所告诉」。
臣等共闻此语,实为伤心
窃料中书亦闻其说。
向者窃闻先帝公主陛下其所居,以安己女,此知者尤甚动心,亦未尝陛下加恩煦。
恭惟先帝临御天下四十二年仁恩德泽入人骨髓以至遍及虫鱼草木
臣事先帝亦三十馀年,自布衣擢至首相,其恩德可谓至大今日不忍见其孀后、幼女失所如此,而臣反坐陛下迁宠,还得安乎?
仁宗皇太后陛下天地之恩,而尚未所以为报,臣于陛下不过先时议论丝发之劳,何赏之可加
陛下天地大恩,录丝发之小劳,可谓颠倒不思之甚也!
大凡仁恩道德感人者,其所感深;
爵位金帛感人者其所感浅。
深则人至死不忘,浅则人有时而移。
惟愿陛下外则以仁恩道德天下、结人心内则纯孝恭恪奉仁宗、事太后,则臣虽歠菽饮水奔走陛下左右,以死无悔
未然也,陛下日加爵位金帛之宠,臣终不感恩,亦万无可受之理。
臣又念天下事粗存祖宗法制百官行之,万方奉之,况陛下方在谅阴,未烦圣虑
其所急而宜先者,惟是仁宗一后五女所谓孤遗,而百官万方不能及,其休戚只系于陛下一人之手者。
切在陛下照恤之,恩怜之,则天道助,人情归,子子孙孙自然享福无穷矣。
夫幽则有天道,明则有人情陛下勿谓天冥冥无所闻,人蚩蚩无所知,遂不顾恩义略无畏惮也。
臣谓幽明之间,天人之道,昭然可畏也。
自古盛明之君,未尝不钦天道,顺人情,则国祚长远
昏乱之主,未尝不逆天道,背人情,则国祚短促
祸福之来,疾如影响
陛下若都不以天道人情为急,而但务从己之所为异日别致忧患,则非所主持宗社之计也。
恭闻陛下藩邸屏去声色伎艺,惟留心经史,遂博通古今之学,诚一代英主也,而何独于仁宗皇太后孝心所不至如此之甚乎!
赋性狂愚不识忌讳,谨此辞免恩宠妄进瞽说,惟圣慈矜容而纳其一二,不胜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