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官仪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契丹旧俗,皆书于国史《夷狄传》矣。予自癸未至乙酉,三使其庭,凡接送馆伴、使副、客省、宣徽,至于门阶户庭趋走卒吏,尽得款曲言语。虏中不相猜疑,故询胡人风俗,颇得其详。退而志之,以补史之阙焉。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契丹枢密使带平章事者,在汉宰相之上;其不带使相及虽带使相而知枢密副使事者,即在宰相下。其汉宰相必兼枢密使,乃得预闻机事。蕃官有参知政事,谓之夷离毕。汉官参知政事带使相者,乃得坐穹庐中。其宣徽使惟掌宣传诏命而已,文宴侍立如閤门使之比。
胡人之掌兵者,燕中有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太弟总判之。其外则有北王府、南王府,分掌契丹兵,在云州归化州之北。二王皆坐在枢密下、带平章事之上,旧例皆赐御服,节度使参于旗鼙之南。乙室王府亦掌契丹兵,然稍卑矣。其有居雁门之北,似是契丹别族,其坐在上将军之上。又有奚王府掌奚兵,在中京之南,与留守相见,则用客礼。大抵胡人以元帅府守山前,故有府官。又有统军,掌契丹渤海之兵。马军、步军,一掌汉兵以乙室王府。山后又有云、应、蔚、朔、奉圣等五节度营兵,逐州又置乡兵。其西南路招讨掌河西边事,西北路招讨掌挞笪等边事,其东北则有挞领相公(胡人呼挞字如吞字入声。领音近廪。),掌黑水等边事,正东则有注展相公,掌女真等边事,此皆守边者也(蕃语注展即女真也。)。国中随部族大小,各有节度使,不属州县。胡人从行之兵,取宗室中最亲信者为行宫都部署以主之,其兵皆取于南北王府十宫院人充之。亦有大内点检、副点检之官以备宿卫。北王府兵刺左臂,南王府兵刺右臂,十宫院人呼小底,如官奴婢之属也。警者呼拽剌(音力割反。),逐部分各有首领及判官等。渤海亦有宿卫者。又有左右等五比室(比音牌,亦音栉比之比。),契丹谓金刚为比室,取其坚利之名也。汉人亦有控鹤等六军。
胡人司会之官,虽于燕京置三司使,唯掌燕、蓟、涿、易、檀、顺等州钱帛耳。又于平州置钱帛司,营、滦等州属焉。中京置度支使,宜、霸等洲隶焉。东京置户部使,辽西、川、锦等州隶焉。上京置盐铁使,饶、泽等州隶焉。山后置转运使,云、应等州属焉。置使虽殊,其实各分方域,董其出纳也。随驾赐与,则枢密院主之,宴劳则宣徽使主之。
胡人从行之官,大臣之外,惕隐司掌宗室,国舅司掌萧氏,常衮司掌庶姓耶律氏。其宗室为横帐,庶姓为摇辇。其未有官者呼舍利,犹中国之呼郎君也。不在此籍,即属十宫院及南北王府矣。又有十宫院使,亦从行。其言十宫者,自阿保机而下,每主嗣位即立宫置使,领臣寮每岁所献生口及打虏外国所得之物,尽隶宫使。每宫皆有户口钱帛,以供虏主私费,犹中国之内藏也。十宫院名:兴圣宫、崇德宫、洪义宫、永兴宫、积庆宫、长宁宫、延长宫、敦睦宫、章悯宫、延庆宫。十宫院使在上将军之下,节度使之上。
十宫院制置司(奉圣州、平州亦各有十宫院司,檀州有章悯宫,行唐县属焉。契丹司录事司中国之府司。)左右司候司//(掌刑狱。)胡人于燕京置元帅府,统军、马军、步军三司。胡人东有渤海,西有奚,南有燕,北据其窟穴。四姓杂居,旧不通婚,谋臣韩绍芳献议,乃许婚焉。衣服、饮食、言语各从其俗。凡四姓相犯,皆用汉法;本类自相犯者,用本国法,故别立契丹司,以掌其狱(《武溪集》卷一八。)。
延长:《辽史》卷三五《兵卫志》中作「延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