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议乐疏1038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宋景文集》卷二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六、《记纂渊海》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右司谏、直集贤院韩琦奏劄节文:「臣曾将《景祐广乐记》看详,备见实李照所造违古之乐,上荐天地宗庙
臣窃闻和岘减定钟律见今存在,欲乞特降圣指挥,下太常寺复用旧乐者」。
奉敕:「已差资政殿大学士宋绶等与两制同共详定闻奏」。
伏缘臣自景祐元年中,曾蒙差付太常寺,与燕肃等同磨治钟磐,后来亲见李照重定律度,及相次提举胡瑗别造钟磐,臣于太常乐器粗知本末,茍有所见不容隐默,谨用画一如后。
一、李照所造钟磬当时只是太府寺布帛尺一定法改造,比旧乐顿下四律
伏缘李照资性诡僻辩论专固莫非出自私意,不循古法
其尺约长王朴二寸,其斗法以六百二十一龠,六龠为一合自古合龠为合,今顿差四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谓之律斗。
其秤以一升水之重为一斤(比今太府见用官秤一斤零十一两)十斤为一秤(今太府以十六斤为一秤。),谓之律秤。
又减钟磐十六枚为十二枚自古史中无十二枚为一架。)
其钟之形状,并不依典故
声韵遥长掩遏群乐。
李照自造太竽、大笙,亦充大行用,皆惉懘新声不依古制
及有新降到双凤管,乐工吹之,并不成声。
李照自称晓达音律其实伶官贱工识见无异
遂敢败坏祖宗以来旧乐,使朝廷以不法之器,荐见天祖宗四海传闻莫不窃议
只如所定黄钟之管,乃是南吕倍声。
黄钟九寸正声,却降在太蔟夹钟之间。
其太蔟商声君声君位也。
君声降在臣位羽声来处尊宫,三年有馀,于理尤害。
天灾人事不合常理,皆不祥大也
如此数事,人无愚智,所共明知
陛下深达律吕可以断自圣虑,便从改正
应于李照奏请添损并违今背古者,乞如韩琦所奏,一切皆令停罢,尽复祖宗旧制
一、太常寺旧乐,本自唐昭宗时雅乐亡散,器无孑遗
寻有博士商盈孙,参约典故更造钟磐。
后五代相传,习而不改
周时王朴重定尺度,略加添正。
太祖朝又诏和岘以景表尺,重加磨治,稍令声下。
昨缘景祐二年燕肃始乞修正乐器
其时只得王朴律准,又无王朴定律律管参验音韵
燕肃只据律准与钟磐见声,按定高下
即是太常旧乐,比王朴时已自不同
和岘减定后,又经真宗景德中李宗谔一次修饰,至燕肃,凡经三度磨铝
然俱不先立尺度律管所以后来无处正法音律
然其旧器传自唐末,祖宗三圣无人轻议,用之荐享八十馀年。
虽非的然如舜《韶》、周《武》,法度明备要之沿袭本末,实与典礼最近,非同李照率意诡妄制作不经
今若陛下且以考旧典差近法度,即乞先取景表尺裁铸律管,以按王朴律,然后和岘当时所定声律高下确然可见
况旧钟尚有七百馀枚,系本寺收管,略加磨铝,令与声律相协
所有旧磬,为定乐尽底界截破坏,无见存者。
若且将李照所定石磬,自太蔟以下,刻磨长短,亦与旧乐黄钟以下髣髴相近
及将本寺磬二百馀片,相兼添补,亦可谐合音律,与钟粗得三县,即可将来南郊大礼前一了毕
不过数月,便可见功
其馀丝竹诸器,只是正声调,便成雅乐
礼乐之本,出自天子
陛下天纵睿圣通知音律复古顺道何所致疑
伏乞即下有司,速令修复,以旌善述之美。
一、景三年诏令监领胡瑗铸造钟磬一架
臣伏胡瑗算法,能将先儒所说黄钟管内八百一十分为方分算法并与郑康成周礼注》及班固律历志古法相合
自隋唐以来,诸儒辨论黄钟一龠之法,皆不及
相次杂物库铜铸之时,忽于杂铜内得古钟三枚,即不知甚年,及是何州府纳到。
臣与故翰林侍读学士冯元即时验认。
其钟古质精妙,项镈皆有廉隅
上有三十六乳,馀外瑑云气为饰。
两栾之制如铃不圆,正与《周礼所说形制相符
一钟破损二钟尚可叩击
子细洗涤,于钟上有篆文两行
其篆亦字体古简推本其文,不是近代所造,乃是汉魏所用者。
其文曰:「越作朕皇祖文考和钟越思万年子子孙孙宝用享」。
凡二十二字。
臣与冯元商量,此既古器,又合经典(除三十六乳郑康成小异康成以为钟每面三十六乳,即一钟合七十二乳。)
画图进呈后,一面勒令胡瑗悉依古钟形状制造新钟,一十六枚。
胡瑗定律律管,比王朴钟只下半律钟磬甚得谐韵
其时不曾许当进呈,遂只送太常寺收系即目见在
后来又蒙别差官详定李照胡瑗律尺管,其时议者皆云,胡瑗实龠之或有大小不同以为未尽合古,遂抑而不行
至于八百一十分之法,则尽以为然,无有非者。
以为胡瑗之尺,虽有长短大小之差,未尽合古,然比旧乐又近法度
如更使诸儒略加论讨庶可施行而合雅正矣。
臣又窃尝陛下用心详定雅乐之日,获此古钟乃是瑞应
因此若便定律律管,使诸儒极意论难,从其长者,定为尺法,然后钟石以声之,有何不可
前来议者,固执李照不法之器,以为此乐已经郊祀天地不可轻改,更候有知音者,然后改之。
祖宗旧乐,相传八十馀年,经真宗东封西祀一旦李照狂妄率然败坏,却无轻改之惮。
今欲依据经典裁正律度,反以为更候知音
假如今世遂无知音则是李照不经之器,便传后代取笑千载,此亦陛下昭然可判议者之大谬也。
以为陛下自明律度不须更以知音为言
知音自古难得非独今也。
若世无夔、牙则且当以法度自据。
虽有清浊高下,其失不远
故臣陛下只将胡瑗八百一十分之法,诏取上党秬黍,择其中者,差一二精力宫官,及左右一二信臣,于宫中重加校定
陛下因以馀暇,亲临制决
定求寸,寸定求尺,尺定则律、度、量、衡四物皆正矣。
然后古法,将新尺试以推步晷景若合,此一不谬也。
试以新管埋地候气气候若应,此二不谬也。
然后可以遂颁天下明告以律度量衡之法,因之修定雅乐,诏当今知音经术者,同加讨论,事无不齐
然此一事,虽非朝夕急政陛下能以万几之暇,虑而定之,亦千载不刊之美也。
其有先获古钟,恐禁中忘记当时进呈图样,今再画到一本,随状进呈
右,谨具如前。
臣以儒史为业,合为文辞敷启。
又缘臣久在病假,既不获上殿面奏今来事涉辩论不敢修饰文语贵要畅尽事理,是敢直本末
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