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四明法师教门杂问七章大中祥符七年 北宋 · 释自仁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
大中祥符七年讲授次,未知学者浅深之解,因出数问,请各答上。
一问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然则由性恶而修性行说听久矣
的论旨趣未审若何
答:荆溪立此二句,意显圆宗无作之行耳。
盖由圆人创心修观者,皆以见思王数,而为发观之端故。
前三教人,以教不谈性具九界,则见思王不即性恶
既非性恶,定为能障,故须别修观智,破此惑心,方显本有常住之体,遂致惑智待对,境观不忘,行成有作矣。
圆实教中既诠性具九界,则见思王即是性恶
惑既即性,只以此惑而为能观。
惑既为能观,其孰为所观?
能所一如,境观不二
辅行所谓非但所观无明法性体性不二抑亦能观观智即无明是。
以是义故方知初心修观造境即中无不真实,功由性融通无作之行于兹成矣。
二问:《法华》既显一实何故玄文释题而明二妙
答:《法华》为开权显实之教,乃一代所归五时极唱
若不二妙甄之,则一乘显实妙义彰矣
且初相待论判粗妙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为待。
盖待前四时七教之粗,方显《法华一乘之妙。
良以昔日诸经机缘未熟,部味教观兼但对带,不若法华》淳圆绝妙是故为粗。
故经曰「正直方便,但说无上道」已。
今当说此《法华经》最为第一以故此经淳一无杂,独得妙名,良由以也。
次绝待论开粗显妙者,绝前诸粗,无可形待也。
盖以《法华》之妙有绝粗之功,故使昔日四时七教之粗,一经法华》开显,以一妙乘贯而绝之。
即是妙,妙外无粗
即是实,实外无权
譬如神仙九转丹砂,点铁成金一成真金不复为铁。
故经曰「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指汝所行是菩萨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一开之后无所间然
无小无大,咸归佛界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更无馀乘,直显一实
是名绝待论妙也。
然此二妙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诸说。
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
解释一题,陈兹二妙,兹所谓抗折百家超过诸说者,其为吾祖乎。
三问:行妙中所论慧圣行,与上智妙,如何拣异?
答:慧行、智妙其实不同
良由智妙通论其解,故《释签》所谓「解即是智」是也
若慧行者,慧是妙观,照于妙理不假助缘,而名慧行。
是则智妙是依理生解,慧行是照理之行。
行解既分,可知是异。
然则智为行本,则行藉智生;
行能成智,则智藉行成
行解相资缺一不可矣。
四问一切大乘经论皆谈一切众生本性清净台宗性具十界,六既是秽,如何合诸经论耶?
答:十法界六秽四净,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恶法门安得不清净乎?
明此应具二义: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分。
智者如云以情分别,诸法皆邪;
离情分别,诸法皆正。
今之圆人,应用佛眼种智了达一念染情,体具十界,互融自在,则一切诸法悉皆清净荆溪所谓故知刹那,染体悉净」者是也
二约迷悟分者,当知迷则十界净秽俱染,悟则十界净秽俱净。
台宗所明十界性恶法门悉皆清净,正约悟解边说也。
荆溪曰「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非迷故三千俱迷也?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岂非悟故三千俱悟乎?
然此二义犹是修门说。
若直约平等法界而言之,则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净非秽,一切众生不劳造作性灵明,具足十界不受诸垢。
故经曰「五道清净不受色,有学此者大道」,岂非一切众生法界本净乎?
五问一切依正或云众生业力,或云诸佛变现究论何者为定耶?
答:不可专执要须二义相承可也
当知诸佛变现依正种种不同,意在折伏众生,令彼断恶修善超凡入圣故也。
故曰苦乐由佛,不关众生
众生业力者,盖众生自造其业,而感依正差别之报。
故曰瓦砾七珍,由生所感,非佛所作矣。
定执众生业力所感非佛变现,则显诸佛无度生之功。
定执诸佛变现众生业力,则堕外道无因果之论。
以是义故,诸佛变现众生业力众生业力全诸佛变现二义相须,依正成立
六问:台宗一空一切空,又云空中具一切法,其相云何耶?
答:夫言空者,必空假一心三观之道也。
此道始则佛大圣金口,中乃龙树大士造论,后则北齐台衡祖承。
然则虽曰佛祖宣扬其实一切众生身心本体
言空观者,一切法俱空,无假无中而不空
此空为妙观遣荡之法也。
所言假观者,一切法俱假,无中无空不假
此假为妙观立法之法也。
言中观者,一切法俱中,无空无假不中
此中为妙观待之法也。
此三三一一三,无寄谛观,名别体同,妙体天然不劳造作
终日遣荡,而法法圆成;
终日立法,而法法离相
终日绝待,而二边宛然
今之解了三观体性相即,则达空中二观不有纤尘,而诸法备矣
七问:《止观》破法遍中,先约四句见思假,次约药病破尘沙惑,后约真缘破无明惑。
次第如此如何谓之一心三观破法遍耶?
答:言不顿舒,文似次第
文虽次第,意实圆融
文似次第者,为对破三惑故,先空次假后中。
意实圆融者,良由行修之,乃举一即三非前非后。
故云「说时非行时」,即兹意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