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9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皇朝文鉴》卷四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二四九、《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经济类编》卷九、《右编》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伏奉手诏:「今来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
韩琦暂往陕西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章得象等同忧国,足得商量
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副朕拔擢意」者
臣智不逮人,术不通古,岂足以大对
然臣蒙陛下不次之擢,预闻政事,又诏意丁宁,臣战汗惶怖曾不获让。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
何哉
纲纪寖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
能通其变,使民不倦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
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其可行条奏
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一曰黜陟
观《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然则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载一迁,必求成绩,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后,仰为帝范。
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旌者,擢以不次;
无所称者,至老不迁
故人自励,以求绩效
今文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此岂黜陟幽明之意耶!
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理一郡县,领一务局,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也,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
不肖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
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
谁肯陛下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纪纲之坏哉!
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民怨,弊而不去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
不肖混淆请托侥倖迁易不已中外苛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群盗渐起。
陛下旰昃忧者岂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
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瀚权势子弟长为占据,有虚食禀禄,待阙一二年者。
临事局,挟以势力岂肯恪恭其职?
使祖宗根本之地,纲纪日隳。
故在京官司,有一员阙,则争夺者数人。
其外京朝官,则有私待阙,动踰岁时往往到职之初,便该磨勘一无勤效,例蒙迁改
此则人人因循不复奋励之由也。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则特加爵命
大功大善,更不非时进秩
理状寻常而出者,祇守本官不得更带美职。
京朝官台省馆阁职任,及在审刑大理寺开封府、两赤县国子监诸王府,并因保举选差监在京重难库务者,并须在任三周年,即与磨勘
若因陈乞,并于中书审官院愿在京差遣者,与保举选差不同,并须勾当通计五周年,方得磨勘
如此权势子弟,肯就外任,各知艰难
亦有俊明之人,因此树立可以进用
如今日已前受在京差遣勾当者,且依旧年限磨勘
未曾交割勾当,却求外任者,并听其外任。
京朝官到职勾当三年者与磨勘,内前任勾当年月日及公程日限并非陈乞移任在道月日,及升朝官在京朝请月日,并令通计
远官近地劳逸不同,并在假待阙公程住滞,或因公事非时移替,在道月日有司行定闻奏
任内有私罪并公罪以上者,至该磨勘日,具情理轻重,别取进止
庶寮中有高才异行,多所荐论,或异略嘉谋,为者,自有特恩改迁,非磨勘之可滞也。
外任善政著闻,有补风化
或累讼之狱,能辨冤沈
五次推勘,人无翻讼;
劝课农桑大获美利
京城库务,能革大弊,惜费钜万者,仰本辖保明闻奏,下尚书省集议
为众所许,则列状上闻,并与改官不隔磨勘
或有异同,各以所执取旨,出于圣断
仍请诏下审官院流内铨、尚书考功,应京朝官选人逐任得替,明具较定考绩、结罪闻奏
有事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进止
已上磨勘考绩条件,该说不尽者,有司比类上闻
如此,则因循者拘考绩之限,特达者加不次之赏,然后天下公家之利必兴,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纲纪之坏必葺,人人自劝天下兴治,则前王之业,祖宗之权,复振陛下之手矣。
武臣磨勘年限,委枢密院比附文资定夺闻奏
二曰抑侥倖
臣闻先王赏延于世,诸侯世子袭国,公卿以德而任,有袭爵者,《春秋》讥之。
及汉之公卿有封爵而殁,立一子后者,未闻馀子皆有爵命
其次宠待大臣,赐一子官者有之,未闻每岁有自荐子弟者。
祖宗之朝,亦不过此。
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
大两省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圣节,各奏一子京官少卿、监一子试衔
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斋郎
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
假有任学士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京官二十人仍接升朝,此滥进之极也。
百姓贫困冗官至多
授任既轻,政事不举
俸禄既广,刻剥不暇
审官院常患充塞,无阙可补。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府两省官等,遇大礼许奏一子京官,如奏弟侄骨肉,即与试衔外,每年圣节更不得陈乞
如别有勋劳著闻于外,非时一子官者,系自圣恩
转运使边任文臣除授后,合奏子弟身事者,并候到任二年无遗阙,方许陈乞
二年非次移改者,即许通计三年陈乞
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少卿、监以上并同两省,遇大礼奏荐子孙
正郎、带馆职员外郎并省府推判官外任提点刑狱以上,遇大礼合该奏荐子孙者,须是在任二周年,方得陈乞
已上有该说不尽者,委有司比类闻奏
如此内外朝臣,各务久于其职,不为茍且之,兼抑躁动之心;
亦免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轻忽郡县,使生民受弊。
武臣边上差遣,并大礼子弟者,乞下枢密院详定比类闻奏
国家文馆,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庭,览群书,以待顾问,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
今乃登进士高等者,一任才罢,不以能否,例得召试而补之
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不肖,辄自陈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太宗皇帝崇文院秘阁,自书碑文重天下贤才也。
陛下当思祖宗之意,不宜甚轻之。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进士三人及第者,一任回日,许进于教化经术文字十轴,下两制看详,作五等品第
中第一第二等者,即赐召试
试又优等,即补馆阁职事
两府两省子弟,并不得陈乞馆阁职事读书之类。
御史台画时弹劾,并谏院论奏
馆阁阙人,即委两地举文有古道、才堪大用之士,进名同举,并两制列署表章,仍上殿称荐,以充其职。
如此,则馆阁职事更不轻授,足以朝廷风采绍祖宗之本意,副陛下慎选矣。
三曰精贡举
谨按周礼卿大夫之职,各教其所治,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乃献贤能之书于王(贤为有德行能为有道艺。)
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天府太庙宝藏也。)
盖言王者贤能所以上安宗社,故拜受其名,藏于庙中,以重其事也。
卿大夫之职,废既久矣,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
国家乃专以辞赋进士,以墨义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或谓救弊之术无乃后时,臣谓四海尚完,朝谋而夕行庶乎可济,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乱哉!
臣请诸路州郡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
取士之科,即依贾昌朝起请进士先策而后诗赋
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
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欧阳修蔡襄更乞逐场去留贵文卷少而考校精。
臣谓尽令逐场去留,则恐旧人捍格不能创习策论,亦不能通经旨,皆忧弃遗,别无进路
臣请进士旧人三举以上者,先策而后诗赋
许将三场文卷通考,互取其长。
两举、初举者,皆是少年足以进学,请逐场去留
诸科中有通经旨者,至终场,别问经十道,如不能命辞而对,则于知举官员前,讲说七通者为合格
不会经旨者,三举已上即逐场所墨义,依自来通粗施行
两举、初举者,至于终场日,须八通者为合格
外郡解发进士诸科人,本乡举里选之式,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艺业
今乃不求履行,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封弥不见姓字,实非乡里举选本意也。
南省考试举人一场诗赋一场试策,人皆精意尽其所能
考校日久,实少舛谬
御试之日,诗赋文论共为一场,既声病所拘,意思不远,或音韵一字有差,虽生平苦辛即时摈逐
音韵不失,虽末学浅近俯拾科级
乡举之处不考履行,又御试之日更拘声病以此士之进退多言命运不言行业
明君在上,固当使人以行业而进,而乃命运者,是善恶不辨而归诸天也,岂国家美事哉!
臣请重定外郡发解条约须是履行无恶艺业及等者,方,更不封弥试卷
南省考试之人,已经本乡询考履行,却须封弥试卷,精考艺业定夺等第进入御前
选官覆考,重定等第讫,然后开看南省所定等第内合同姓名偶有高下者,更不移改
等第不同者,人数必少,却加封弥,更宣两地参校然后御前放榜,此为至当
三人已上,即于高等人中选择圣意宣放。
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
诸科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
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自唐以来及第人皆守选限。
国家收复诸国,郡邑乏官,其新及第人,权与放选注官
今来选人壅塞,宜有改革,又足以劝学,使其知圣人治身之道,则国家得人百姓受赐。
四曰择官长
臣闻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
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
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
故历盛明之时,必重此任。
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
懦弱不能检吏,得以蠹民
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
邦国之本,由此凋残
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
转运使提点刑狱按察列城当得贤于众者。
臣请特降诏书,委中书枢密院且各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
两制共举知州十人
三司副使判官同举知州五人
御史台中丞知杂三院共举知州五人
开封府、推官共举知州五人
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同举知州五人知县县令十人
逐州知州通判同举知县县令二人
得前件所举之人,举主多者先次差补
指挥审官院流内今日以后所差知州知县县令并具合入人历任功过举主人数闻奏,委中书看详
委得允当然后引对
如此举择,则诸道官吏庶几得人,为陛下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于赋歛,各获安宁不召祸乱天下幸甚
五曰均公田
臣闻《易》曰:「天地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此言圣人养民之时,必先养贤
养贤之方,必先厚禄
厚禄然后可以廉隅、安职业也。
皇朝之初,承五代乱离之后民庶凋弊时物至贱。
暨诸国收复天下郡县之官少人除补,至有经五七年不替罢者。
或才罢去,便入见阙。
当物价至贱之时,俸禄不辍士人之家无不自足
咸平已后民庶渐繁,时物遂贵。
入仕门多,得官者众。
有得守选一二年,又授官待阙一二年者。
天下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
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
复于守选待阙之日,衣食不足,贷债以茍朝夕
到官之后,必来见逼。
至有冒法受赃赊贷度日
不耻贾贩与民争利
既为负罪之人,不守名节,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猾不敢制。
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贫弱百姓不得直,冤不待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由乎制禄之方有所未至。
真宗皇帝深虑远,复前代职田之制,使中常之士自可守节婚嫁以时丧葬以礼,皆国恩也。
守节者,始可制奸赃之吏,镇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则无枉
近日屡有臣僚乞罢职田,以其有不均之谤,有侵民之害。
臣谓职田本欲养贤,缘而侵民者有矣,比之衣食不足,坏其名节不能奉法,以直为枉,以枉为直,众怨思乱而天下受弊,岂止职田之害耶!
自古常患百官重内而轻外,唐外官月俸尤更丰足簿尉钱尚二十贯。
今窘于财用未暇增复
臣请两地同议外官职田,有不均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
不法者,可废可诛。
且使英俊之流乐于为郡为邑之任则百姓受赐。
将来升擢多得曾经郡县之人,深悉民隐,亦致化之本也。
圣慈深察天下幸甚
六曰厚农桑
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
养民之政,必先务农
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寇盗自息,祸乱不兴
圣人之德,发于善政
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故《诗》有《七月》之篇,陈王业也。
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
江浙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其所籴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用钱三百馀万贯文。
贫弱之民,困于赋歛,岁伐桑枣,鬻而为薪
劝课之方,有名无实
故粟帛常贵,府库日虚。
此而不谋何以济!
臣于天下农利之中,粗举二三以言之。
且如五代群雄争霸之时,本国岁饥,则乞籴邻国
故各兴农利,自至丰足
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
中有河渠外有门闸。
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
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
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浙西地卑,常苦水沴。
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
虽有堤塘可以禦患,惟时固,则无摧坏
臣知苏州日,点检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
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三石,计出米七百馀万石
东南岁上供之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
询访高年,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营田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
于时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石
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
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太半隳废,失东南大利
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省,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
京东西路有卑湿积潦之地,早年国家特令开决之后水患大减。
今罢役数年,渐已湮塞,复为患
臣请每岁之降敕下诸路转运司,令辖下军吏民各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
或合河渠,或筑堤陂塘之类,并委本州选官计定工料,每岁于二月兴役半月而罢,仍具功绩闻奏
如此不绝,数年之间,农利大兴,下少饥岁,上无贵籴,则东南岁籴辇运之费,大可减省
劝课之法,宜选官讨论古制,取其简约易从之术,颁赐路转运使及面一本,付新授知州知县县令等。
养民之政、富国之本也。
曰修武备
臣闻古者天子六军,以宁邦国
唐初京师置十六将军官属,亦六军之义也。
诸道则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
每岁三时耕稼一时习武
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戎臣兵伍,无一逆乱。
至开元末,听匪人之言,遂罢府兵
唐衰,兵伍市井之徒无礼义之教,无忠信之心,骄蹇凶逆至于丧亡
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
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作者所以京师也。
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
远戍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禦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
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
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何以济!
赡军之策,可不预图
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
臣请密委两地,以京畿见在军马同议有无阙数,如六军未整,须议置兵,则请约唐之法,先于畿内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
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
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
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
召募之法,并校次第,并先密切定夺闻奏
此实强兵节财之要也。
京畿近辅召募卫兵,已成次第然后诸道放此,渐可施行
圣慈留意
八曰减徭役
臣闻汉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
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繁。
司隶州牧各实所部」。
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馀县,天下至治
臣又观西京图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一十九万四千七百馀户,置二十县。
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馀户,仍置一十九县。
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
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不下二百数。
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
西洛之民,最为穷困
臣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诸邑十县
其所废之邑,并改为镇,令本路举文资一员,董榷酤关征之利兼人公事
所废公人,除归农外,有愿居公门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却可减省归农,则两不失所
西京并省稍成伦序,则行于大名府然后遣使诸道,依此施行
仍先指挥诸道防团州已下,有使、州两院者,皆为一院公人愿去者,各放归农。
职官厅可给本城兵士七人十人替人归农
乡村耆保地里近者,亦令并合
能并一耆保管,亦减役十馀户。
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九曰覃恩信
臣窃睹国家三年一郊天子斋戒衮冕谒见宗庙,乃祀上帝
大礼既成,还御端门肆赦天下,曰:赦书日行五百里,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
欲其王泽及物之速也如此
大赦每降天下欢呼
一两月间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
至于宽赋歛,减徭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事,未尝施行,使天子及民之意,尽成空言,有负圣心,损伤和气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赦书宣布恩泽,有所施行,而三司转运司州县不切遵禀者,并从违制,徒二年断,情重者,当行刺配
应天禧年以前天下欠负不问有无侵欺盗用,并与除放
违者,仰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常切觉察纠劾无令壅遏
臣又闻《易》曰:「先王省方观民设教」。
故有巡狩之礼,察诸侯善恶观风厚薄,此圣人顺动之意。
巡狩之礼不可复行,民隐无穷天听甚远。
请降中书今后每遇南郊赦后,精选臣僚往诸路安抚察官能否,求百姓疾苦,使赦书中及民之事,一一施行
天下百姓莫不幸甚
十曰重命令
臣闻《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
律文,诸被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
失错者,杖一百。
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十五疋,绞。
盖先王重法令,使无敢动摇行天下之政也。
今睹国家每降宣敕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受其弊。
盖由朝廷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此烦而无信之验矣。
海行条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百官起请条贯,令中书枢密院看详会议,必可经久,方得施行
事干刑名者,更于审刑大理寺勾明会法官员参详起请之词,删去繁冗,裁为制敕然后颁行天下,必期道守。
冲改条贯,并令缴纳,免致错乱,误有施行
仍望别降敕命今后逐处当职官吏亲被制书,及到职后所受条贯,敢故违者,不以海行并从违制,徒二年
未到职已前所条贯,失于检用,情非故违者,并从本条失错科断,杖一百。
人犯海行条贯,不指定违制刑名者,皆从失坐。
条贯差失,于事有害逐处长吏,别见机会须至便宜行者,并须具缘由闻奏,委中书枢密院详察,如合理道,即与放罪
仍便相度,别从更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