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封建论 宋 · 廖称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皇朝文鉴》卷九四、《经济类编》卷八○、《楚纪》卷一七、《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二○
柳子厚为《封建论》以短封建者,诚以周之亡由立诸侯之过也。
故曰周之失在制不在政。
又云,诸侯各专其国,继世而理。
其人之贤不肖不可知,而民之理乱不可察也。
又云,诸侯世禄在位,各据其地,则天下虽有圣贤者生,无以立于天下
子厚之论,是盖知其末而不知其本。
知其末而不知其本,故以封建为非
封建为非,故曰:「封建非圣贤之意也,势也」。
又云,汤武所以不去封建者,因其力以得天下,故不去也。
此亦见子厚之惑者也。
夫事有得失,理有是非,固不易也。
称谓圣贤之立封建者,道也,非势也。
周之乱天下非制失也,失在政也。
又谓天下诸侯专国继世而理,亦不能乱也。
世禄在位,亦不能天下圣贤也。
又谓汤武不去封建者,实以封建者,古之常道也,非因其力以取天下不去也。
且夫圣贤之立制度,皆取法天地节制于人,使人得其所耳。
当生人之初,万物屯蒙而莫知其所以理。
《易》云,「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是也
封建者,圣人所以理民达道
三代封建之制因地制民,因民制禄,使大不至于难制,小不至于无赖
是故如身使臂,臂使指上下相制,罔有不顺
封建者,固因人之利而为之也。
所谓势者,乃不得已之辞也,岂有取法天地节制于人而曰不得已哉!
以此为势,则天下孰不为势?
是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分,皆势也,何止封建而已乎?
称故曰,封建者,道也,非势也。
封建之制,地有差等,禄有多少礼乐器物,各有分限
是故下者不可上,少者不可多,降者不可升,无者不可有,执是而行,虽世未乱者也。
若地不必有差等,禄不必多少礼乐器物不必有分限,下者不必下,少者不必少,降者不必降,无者不必无,则未有不乱者也。
周世之末,然矣,岂制之失乎?
是盖失其政而然也。
三代之盛,则非不封建也,而不闻乱。
何封利于三代之初而不利三代之末乎?
是盖政存与政失之谓也。
使周末天子文、武成、康之法而不失,则文、武成、康之时也,又安得有问鼎射王之事!
夷王而后礼乐征伐天子不能有也,安得诸侯不为逆!
设使虽不封建未有不大乱者也。
称故曰,周之乱在失政也。
且夫诸侯者,奉天子之法以理其国也,动静进退莫不天子也。
是故山川神祇不举者为不恭不恭者,君削以地;
宗庙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
革制衣服者为叛,叛者,君讨。
夫然,则天诸侯莫敢不为善也。
五国为属,属有长。
十国为连,连有帅。
三十国为卒,卒有正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
天下八州,各以其属属天子之吏。
吏以治伯,伯以理正,正以理卒,卒以理帅,帅以理长。
长有不善帅举之,帅有不善则卒举之,卒有不善正举之,正有不善伯举之,伯有不善则吏举之。
上下相制,虽有不肖者,固不敢不善矣。
有为者,则流矣,讨矣,而不存之于天下也。
夫然,则天无不善矣。
称故曰虽专国继世不能为乱也。
圣贤之用与不用,系乎在上者也。
在上果其人,则能用之;
果非其人,则不能用之,此事之固然者也。
三代之时,不闻有圣贤不居其位。
三代之季,然后圣贤不用者,则是用与不用系于上明矣。
封建者,亦所以圣贤者也,安得反妨圣贤哉!
圣贤不用之时,乃封建失制之时也。
天子之法不必行,诸侯之恶不必绌,是故天下各据其地而圣贤弃矣。
其然,夫岂在于封建,是诚制乱之罪也。
称故曰虽世禄在位不能圣贤
圣贤之于天下必主之者悯世之乱然也,固不以得天为利也。
若以汤武不去封建为因其力以得天下,则是汤武茍于得天下也。
孔子汤武仁人乎,孔子以为仁人,则汤武之不茍得可知也。
圣贤之心,唯欲利后世、益天下
茍事有利益者,虽死焉为之也。
封建不利天下、益后世,则去之以利益天下后世矣,又岂肯因而不革
封建者以天下为公也,而守宰者示天下以私也。
封建与天下共天下守宰欲以独制天下为心。
公私之道,昭昭矣。
而公私之义,固有差矣。
称故曰汤武不去封建者,盖古之常道也,非因其力而不去之也。
子厚不究天子之法乱而使诸侯叛,反以封建为周之失制
不究不乱则不莫由在位,反以继世不肖致乱为患
不究升贤不肖为当常法,而反以圣贤不立为虑;
不究圣贤立法制必取法天地利人,反以立封建为势;
不究圣贤之心无所茍,反以汤武不去封建为利其力。
称故曰,子厚之论封建,知其末而不知其本也。
虽然子厚封建为非者,以守宰为是故也。
守宰为是无他,乃曰:有罪得以绌,有能得以奖。
朝拜不雠,夕斥之矣,夕拜不雠,朝斥之矣。
又云:汉知孟舒田叔,得魏尚冯唐,闻黄霸明审,睹汲黯简靖,使汉室侯王,则孟舒、魏尚之术莫得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行,明谴而道之,拜受而退已违矣。
下令而削之,谛交约从之谋,周于同列矣。
呜呼
若是者,子厚果大不明其本也。
以是为是,则岂封建之世有罪不得而绌乎?
有能者不得而升乎?
朝拜不雠,夕不能斥之乎?
夕拜不雠,朝不能斥之乎?
若有罪不绌,有能不升,法制不能拘者,皆已乱之世也。
已乱之世,无不失也,何止封建哉!
已乱而罪之,何异桀纣不道而责汤武,嫉商均之不肖而非尧舜也,于理顺乎?
虽然子厚止知汉之封侯王不知之封建也。
止知汉之封侯王,则宜所谓明谴而道之,拜受而退已违矣;
下令而削之,谛交约从之谋周于同列也。
若古之封建,固不至是。
三代之封建,凡天下四海九州,州二百一十国,在夏商则百里极矣。
凡有五等五等之国制度不同同出天子者也。
古之一大国,止今之一郡耳。
是故其力易制,其患易救,固未有能为乱者也。
之封侯王,则一侯王之地如古之大国数十,则汉岂行封建之法哉!
乃汉自为之法,非封建之法也。
若以汉自为之法而疑古封建为短,是由以溺咽之故,欲去舟与食者也,岂封建果非哉!
而又孟舒、魏黄霸汲黯之辈,当三代之时,不啻千万辈在卿大夫之列,安得谓在封建世则不得伸其才术,岂数子者之才,能为太守不能为他哉!
子厚以为封建则能用之,不知意之若何也。
呜呼
是非得失之理明明若是,又何曲为之言也。
非好辨也,庶圣人之道少有明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