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水利至道二年二月丁酉 北宋 · 皇甫选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
先受诏往诸州兴水利,臣等先至郑渠相视旧迹
案《史记郑渠元引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并北山东注洛,袤三百馀里,溉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
三白渠亦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馀里,溉田四千五百顷。
两渠溉田四万四千五百顷。
今之存者不及二千顷,乃二十二分之一分也。
皆由近代改修渠堰,寖隳旧防,失其水利,故灌溉之功绝少于古。
臣等先至郑渠相视用功最大。
仲山而东,凿断岗阜,首尾三百馀里,连亘山足岸壁隤坏,堙废已久。
度其制置之始,泾河平浅直入渠口
年代浸远泾河日深水势渐下,与渠口相悬,水不能至。
峻崖之处,渠岸摧毁荒废岁久,实难致力
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县田三千八百五十馀顷,此渠衣食之原也。
望令增筑堤堰以固护之。
旧有斗门一百七十有六,以节制其水,皆毁坏,请悉缮治,令用水有准。
渠口旧有六石门,谓之「洪门」,今亦隤圮,若再议兴制,则其工甚大。
且欲就近度其岸势,别开渠口,以通水道
岁令渠官行视岸之阙薄水之淤损,即时缮修疏治之,严禁豪民无令浚渠导水以擅其利。
泾河中旧有石堰修广百步,捍水雄壮,谓之「将军翣」,废坏已久,基址具在
杜思渊献议,请兴此翣,而功不克就。
其后止造木堰,凡用材一千三百馀数,岁出于沿渠之民。
涉夏水潦荐至,渠暴涨,木堰遂坏,漂流散失
至秋,复率民修葺之,数敛重困无有止息
自今溉田毕,命工折堰木置于岸侧,可充三二岁修堰之用。
所役沿渠之民,计田出丁凡调万二千人,谓之「水利夫」。
将军可造堰,各有其利,固不惮劳不烦岁役其人矣。
能吏专掌其事,置于泾阳县以时行视往复甚便。
邓、许、陈、颍、蔡、宿、亳七州之地,其公私闲田凡三百五十一处,合二十二万馀顷,盖民力不能尽耕。
汉魏以来杜预召信臣任峻司马宣王邓艾立制垦辟之地。
南阳界凿山开岭,疏导河水,散入唐、邓、襄三州溉田
诸处陂塘坊埭,大者长三十里至五十里,阔二丈八丈,高一丈五尺二丈
沟渠大者长五十里至百里,阔三丈五丈深一丈至一丈五尺可行小舟。
臣等周行历览,若皆增筑陂堰劳费甚烦。
欲望堤防未坏、可兴水利者,先耕二万馀顷,他处渐图建置
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宛委别藏本。又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二。第五册第四九○六页《玉海》卷二二,《宋史》卷九四《河渠志》四,《续通典》卷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