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荀崧请增博士太兴初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崧表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
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存邪?
可共博议者详之(《晋书·荀崧传》)
省务恤民诏大兴二年五月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天下凋弊,加以灾荒,百姓困穷,国用并匮,吴郡饥人,死者百数。
天生蒸黎而树之以君,选建明哲以左右之,当深思以救其弊。
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损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况今日之弊,百姓凋困邪!
且当去非急之务,非军事所须者皆省之(《晋书·元帝纪》。又见《咸淳临安志》四十。)
荀组录尚书八月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司徒荀组,宜赞朝政,令录尚书,给班剑六十人(《书钞》五十九引《起居注》。)
议定改葬服诏(二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制诏、司徒表,礼虽无坟墓毁废正文,然依附名例,不为无准吾谓改葬缌,通制也;
已修复,不临尸柩,素服可也;
而士大夫率意轻重不同。
其下太常议定(《通典》一百二。)
新蔡王滔还袭章武(二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滔虽出养,自有所生母,新蔡太妃相待甚薄。
滔执意如此,如其不听,终当纷纭,更为不可。
今便顺其所执,还袭章武(《晋书·宗室河间王洪传》)
诏更议宗庙祭仪太兴三年正月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吾虽上继世祖,然于怀、悯皇帝皆北面称臣。
今祠太庙,不亲执觞酌,而令有司行事,于情礼不安。
可依礼更处(《·礼志上》。《宋·礼志三》)
钟雅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礼,事宗庙,自曾孙已下皆称曾孙,此非因循之失也。
义取于重孙可历世共其名,无所改也。
称伯祖不安,如所奏(《晋书·钟雅传》)
怀德县七月丁亥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先公武王、先考恭王临琅邪四十馀年,惠泽加于百姓,遗爱结于人情。
朕应天符,创基江表,兆庶宅心,襁负子来,琅邪国人在此者近有千户,今立为怀德县,统丹阳郡
汉高祖以沛为汤沐邑,光武亦复南顿,优复之科一依汉氏故事(《晋书·元帝纪》)
以邵绩子缉为北平将军(三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邵绩忠烈在公,义诚慷慨,绥集荒馀,忧国亡身,功勋未遂,不幸陷没,朕用悼恨于怀。
所统任重,宜时有代,其部曲文武,已共推其息缉为营主。
绩之忠诚,著于公私,今立其子,足以安众
一以绩本位即授缉,使总率所统,效节国难,雪其家仇(《晋书·邵绩传》)
通议谥法诏(三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古者皆谥,名实相称。
顷来有爵乃谥,非圣本意,通议(《通典》一百四)
太子释奠诏(三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未有高车可乘安车(《宋书·礼志五》)
释奠太学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吾识太子此事祠讫,便请王公以下者,昔在洛时,尝豫清坐也(《宋书·礼志一》)
谯王承湘州刺史(三年) 其一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夫王者体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济其务。
外建贤哲,以树风声,内睦亲亲,以广藩屏。
是以太公封齐,伯禽居鲁,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义也。
我晋开基,列国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镇统东夏
汝南文武,总一淮、许;
扶风,迭据关右;
爰暨东瀛,作司并州
今公族虽寡,不逮曩时,岂得替旧章乎!
散骑常侍左将军、谯王承,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藩左右,恭肃弥著。
今以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晋书·宗室谯王承传》。)
其二
 出处:全晋文卷八
湘州南楚岨固,以叔父居之(《书钞》七十二引《晋中兴书》)
中州良人诏太兴四年五月庚申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昔汉二祖及魏武皆免良人,武帝时凉州覆败,诸为奴婢亦皆复籍,此累代成规也。
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晋书·元帝纪》)
报赛不应告庙诏(四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祈庙云报赛,非奉尊上辞也。
吾意有疑。
以为旧山川有许报故雨,赛非大事,不应告庙。
臣子无要君之道,黯称赛,于礼有违(《御览》五百二十九引《晋中兴书》)
刁协(四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知难而退,诚合兵家之言。
然小贼虽狡猾,故成擒耳,未战而退,先自摧衄,亦古之所忌。
且邵存已据战垒,威势既振,不可退一步也(《晋书·蔡豹传》)
治兵诏(四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左右卫及诸教习,依大习仪雁羽仗(《宋书·礼志》一)
卢谌员外散骑侍郎(四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今以前司空从事中郎卢谌散骑侍郎,在员外(《御览》二百二十四引《起居注》)
晋陵内史张闿太兴中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二千石之任,当勉励其德,绥齐所莅,使宽而不纵,严而不苛,其于勤功督察,便国利人,抑强扶弱,使无杂滥,真太守之任也。
若声过其实,古人所不取,攻乎异端,为政之甚害,盖所贵者本也(《晋书·张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