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仪上 其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马(《后汉书·光武纪》注。案:《通典·职官》云:「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与此异。)。
其十四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而无印绶(《北堂书钞·设官部》)。
其十五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候、千人、司马,故如「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其十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三司之职,司马主兵。汉承秦曰太尉。武帝改曰大司马,无印绶,官兼加而已。世祖改曰太尉(《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作《汉官序》。)。
其十七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张衡云(案:《太平御览》引作「河间相张衡说」):「明帝更司马、司空府,欲复更太尉府」(案:《太平御览》引作「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时公南阳赵熹也(案《太平御览》引有「南阳」二字)。西曹椽安众郑均,素好名字,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官寺,埋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殷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容。熹表陈之,即听许。其冬,临辟雍,历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车顾叹息曰:『惟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时熹子世为侍中,骖乘,归具白之,熹以为恨,频谴责均,均自劾去,道发病亡(《续汉·百官志一》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其十八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其十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殇帝策书曰:「司徒徐防,以台阁机密,施政牧守,其以防为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艺文类聚·职官部》)」。
其二十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太尉、司徒、司空、长史,秩比千石,号为毗佐三台,助成鼎味(《太平御览·职官部》)。
其二十一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贼曹主盗贼之事(《后汉书·铫期传》注)。
其二十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决曹主罪法事(《后汉书·王霸传》)。
其二十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官骑二十二人(《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其二十四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其二十五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东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百官志一》补注,《通典·职官》。案:「应劭曰」以下是《汉官仪》之文。)」。
其二十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通典·职官》)。
其二十七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日一问起居,百官亦如之(案:《艺文类聚》引作「百僚亦然」)。朝廷遣中使太医高手,膳羞络绎。及廖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其二十八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丞相见免,乘騩马自府归(《说文系传》十九)。
其二十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武帝置丞相司直。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仍旧。今省(《后汉书·光武纪》注)。
其三十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秩千石。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后汉书·光武纪》注,《梁冀传》注)。
其三十一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绥和元年,罢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司空,故覆加「大」,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大小之文(《续汉·百官志一》补注)。
其三十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后汉书·王常传》注)。